
《明朝那些事儿》二分之一处,徐阶赢了。这是胜利的一天,为了这一天他等待了二十多年。尽管多年官场跌宕起伏已经练就他对于情绪和表情十足的控制力,但我想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喜悦只占一小部分。
既有终将能够看到曙光的信心满怀,又有劫后余生的心头纾解,同时又有想起昔日前赴后继的同僚们时的沉重和宽慰。
这位从无名小卒官至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的人,有着与他斯斯文文的外表毫不匹配的信念 ——有仇必报。
二十年来,甚至可以说三十多年来,他为此付出了太多代价,无论遭遇过什么,始终没有放弃这一深入骨髓的信念。
他忍受屈辱和嘲讽,惟命是从,牺牲尊严,不讲原则。他从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
在阴谋诡计与公道正义中挣扎求生的他深知隐忍和孤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待最后的爆发。
因为朝局昏暗,奸臣当道,百姓受苦。因为那些为了正义和良知前赴后继的人们。
内阁首辅夏言出身微寒,但心系天下,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曾面对即将有可能被弹劾罢免的严嵩父子痛哭流涕而于心不忍,放其一马,最后却死于严党构陷。
仅是从七品锦衣卫沈链,刚正不阿。亲眼目睹“庚戌之变”的国家耻辱,上疏直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却被处以仗刑,发配居庸关外。六年后,被杀害于宣府。
时年四十二岁的杨继盛,是个苦命人。幼年时家境贫苦,深受继母虐待,青年求学勤勉节俭,一举中第,直至于兵部就职。
他一生信奉的为官之道只有一条:报效国家,体恤百姓。他做到了。
明知弹劾严党是死路一条,他却甘愿放弃大好前程,去完成一项必死无疑的大业。尽管他的牺牲丝毫不能改变什么。面对好友的苦苦相劝,他依然没有改变主意。
他说自己没有同窗们的家世背景,也没有徐阶等的过人智慧,也没有家财万贯,他唯一有的只有自己的性命。
此书的作者当时明月,在这里写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给予他至高评价。
我以为他就此毅然赴死,却不曾想过他后续的遭遇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作者考证史书典籍,详细描写了他在狱中遭受的非人虐待,遍体鳞伤之类的字眼已经不足以形容,那是“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可能当时的人甚至后来人,都认为他的死毫无价值,无不感到惋惜和痛心。
然而当严党覆灭,年逾八十的严嵩乞求抄家的官员为他留一些家财和仆人时,徐阶面色平静,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了一句:“我记得杨继盛家徒四壁,是没有仆人的。”
两年后,以乞讨为生的严嵩死于荒野
人们才明白,手无寸铁的杨继盛是用自己铸成一把利刃,刺破真相,刺痛众人的良知和愤怒,并最终刺穿敌人的心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那些蝇营狗苟,驱去复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发人深省。
还有杨继盛的同窗王世贞因只是帮其收尸而得罪严嵩,使得其父受到牵连被革职查办,最终一件小案竟被问成死罪。
家仇国恨一并清算,蚍蜉撼树连根拔起。
徐阶不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
历经血雨腥风的动荡时局,波谲诡异的政治斗争,他的慈悲早就死去。
在夏言、杨继盛、沈链相继冤死的时候,在城外百姓受尽蒙古骑兵烧杀抢掠的时候……
他不是清官,他独揽大权,他工于心计,深谙权谋厚黑,可他终究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展现出卓越的政治领导能力。
嘉靖皇帝几十年来沉迷于专心修道,不问国事。在徐阶实际“掌权”后,国库收入渐丰,军备振作,商业发展……奠定此后万历年间发展基础。
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判。
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时光前,一个人的姓名和生命都会如沙砾般随风消散。
在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有过太多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时期,有过太多硝烟四起,纷争不断的年代,也有过很多外敌入侵,内外交困的时刻。
但同时,也不从不缺乏舍生取义、挺身而出的平民、勇士、英雄、领袖。他们或藉藉无名,或彪炳史册。
他们死得其所,何所畏惧。
英雄已去,但浩然正气长存,并凝聚成民族的血脉和魂魄,犹如利剑加持,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使得邪恶终将受到审判,正义终将得以伸张。
历史已经证明。
哪怕是在社会治安、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受到挑衅和冲击的今天,依然适用。
就像此时台风过境,山雨欲来,惊心动魄,但终究是强弩之末,不过是曙光来临前的最后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