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带着学生参加一项演讲活动。
比赛中有一名小学生,据说是去年的第一名,今天这次比赛更是精心准备,还带来了与演讲匹配的视频音像,在美丽炫彩的背景前,小女孩激情昂扬的讲演和与视频分秒不差的语速匹配,看得出来孩子为此付出了很多。结果是小学组的最后一名。评委有评委们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经历过这一场前后多天的准备以及最后的呈现,面对结果时,品到了很多滋味,学到了比演讲更多的知识。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接纳自己所得到的结果,而后才会从这个基础上卓然生长。
对于老师来说呢?面对班级里五六十名学生,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特点,应该怎样“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呢?显然是很难的,这也对老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不过无论师生关系亲疏远近,首先是接纳学生所表现出的一切,而后谋求一种对孩子有效的引导。
接纳学生绝对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承认学生的表现是真实发生的。这对于很多老师是很难接受的。原因可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在人格之中混杂着一种传统和理想的综合,并把这种对自己的理解也投射给了学生,以为学生也应该是要么传统要么富有理想主义。对于不符合这样一种理解状态下的学生表现是无法接受的,这种无法接受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努力去改造”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发生了转换。这些老师会认为表现出种种非预想行为后也就不再是学生了。对,就是这样的,其实这样的一种心理就是把对某一种角色进行了预想,也是一种对角色的理想化和行为固化。比如作为学生应该是如何如何之类,如果不这样就不再是学生。这样的心理过程,反映的就是缺少接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反人本主义的,因为违反了人的多样性表达。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在流变。
回到“接纳”的心理分析中来,为什么要对接纳特别看重,因为接纳是面对现实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够接纳,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人或者物要进行一番扭曲加工,才能够被我们接受,要么就会一味的拒接和排斥。
作为老师,如果是想着怎么把一名非学生扭摆成一名学生,显然也就说,在扭曲改造学生的过程中,并不会把这个孩子当成是学生看待,因为此时的孩子并不符合自己以为的学生标准。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状态下,教育者是否真的是在从事教育吗?
如果接纳了孩子的表达,至少说明老师在生命理解的层次上能够体验到生命状态的多样性,也尊重生命在它生活空间下的一种独有表达。老师既是学生命运形成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不要忘记,一名学生当下的长成姿态一定是生命选择了最适合它所处空间中的一种姿态。
这个孩子上课睡觉。接纳的基础上就会发现,这样的生命表达是一种自我保护,什么样的保护?意识清醒下不断接受各种无法理解知识的轰炸,体验到的是不断思维的受挫,这个滋味并不好受。进入睡眠则获得了精神的平静。
怎么破解?布置简单的单独任务,降低练习难度,让学生获得思考的成就感。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老师没有如此之多的精力。
我的一个大胆猜想,引入家长的力量,形成学科学习圈,教师对学科学习薄弱的学生组群,提出学习计划及阶段任务,家长负责监督,老师做阶段检测及反馈。
�T�I��Z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