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食物能够代表春天,艾青团一定榜上有名,碧绿的青团,看着赏心悦目,仿佛一口就能吃掉春天的味道。
清明时节,吃青团是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揪下艾草(也有艾蒿、艾叶的叫法)的嫩叶,捣成汁,揉入梗米粉糯米粉中,做成的艾青团,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筋道又带着馅儿的香甜气息,沁人心脾。
艾草青团,是清明时节必吃的时令美食,带着春天的气息,你吃过吗?
芝麻馅的青团
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是人们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日子,而现如今的清明时节则更增添了一份春意,是出游踏春的好时节。
上好的艾青团该是用早春艾草芽头挤出来的汁,将梗米粉染成碧绿色,同时留有清香,还能看得见艾草。
每到清明,最想念那带着艾草香气的青团了!估计没有什么比青团更适合春天的这个季节,艾草的颜色、艾草的香气、软糯细腻、香甜爽口、难怪有人说,吃青团就是为了在多雨的沉闷春日里笑出声来。
艾叶青团做起来非常有讲究,艾叶要取清明前的野生艾叶。清明前的野生艾叶够野、够嫩,挤出来的汁/磨出来的粉才够青,配上糯米粉梗米粉糅合,颜色碧绿光泽,呈半透明状,光是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
艾草
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带着点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息,是清明时节必吃的一道传统点心。
我们平时比较热衷的馅料主要还是豆沙和芝麻,和艾草自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一口下去似乎都能将整个人甜得化了。当然,也有咸味的青团,里面的馅料往往则是咸菜猪肉笋丝等。
江南人爱吃青团,从古代开始就很有仪式感地制作青团、品尝青团。一般在3月中下旬,春意刚浓时,人们便采摘新鲜的艾叶制作。首先将采摘的艾草叶在开水中快速焯水,出锅后立马用冷水冷却,拧干水分并剁碎备用;之后,将剁碎的艾草与蒸熟的糯米粉混合,做成呈青绿色的面胚;最后将面胚摘成面团,逐个按扁,包入馅料如豆沙,蒸熟即可。制作青团的过程,就像茶道一样,是和自然的一次对话。蒸好的青团,一颗颗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是春天里难得的美味。
江南吃青团的风俗源于上古的寒食风俗和祭祖风俗。由于主要在清明时食用,艾青团又被称为“清明果”。
青团作为江南寒食的主要糕点,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宋代称粉团,早期辅料并非艾草。后因艾草本身有祭祀意义,又有药用价值,又符合寒食的需求,诸多因素使它最终代替其他食材,成为江南明清以来做寒食的辅料。
刚蒸好的青团虽然有一点黏,却也沾不上牙齿,咬上一口满口清香。鲜嫩艾叶的清香和糯米柔软劲道的口感完美结合,这大概就是春天留给江南人最有味道的记忆。清香的艾草青团,吃起来软糯留香,让人念念不忘。
豆沙馅的青团
咸菜猪肉笋丝馅的青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