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碎片化”学习一度成为热门,相对于以前的纸媒而言,刷朋友圈,看公众号不限制时间和地点,确实方便多了。随着在线教育,网络课程的推广,朋友圈打卡等方式成为学习者的新的学习交流方式。
曾在一个学习群,有个好友打卡400多天,有两个打卡超过500多天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英语学习打卡300多天,我自己参加了一个阅读课打卡400多天,另一个口语课程也打卡超过100多天。这样的学习有没有用?
时间的碎片化,内容的碎片化,对于大多数上班族和宝妈们来说,既可以满足兴趣培养的需要,还可以打发一下时间。看了某篇文章,偶尔发一下心得,朋友互相点赞,交流一下感情,其实也挺好。
而对于想提升某项技能的朋友来说。“碎片化”学习有以下几个误区:
1)只有基础非常薄弱的的学习者或者是年龄较小的幼儿,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轻松有趣化”“碎片化”教学才有意义。而同时也可以通过“碎片化”学习进行长期积累。比如孩子英语启蒙期打卡可以培养孩子听英语的习惯,锻炼孩子的毅力。
2)要想快速成长,必须进行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一定是痛苦的过程。我在阅读课程的前两百天收获颇多,后面基本没什么进展,回想了一下,根本原因是一直沉浸在“碎片化”学习的自我满足中。
“碎片化”学习只能得到一些观点类的更新,却很难习得好的技能,属于浅层学习的范畴。凡是将学习愉悦化,轻松化的过程,付出的代价都是降低学习内容的信息密度,这意味着学到同样的内容数量,你必须花好几倍的时间。就拿语言学习来说,如果每天10分钟,一年就是3650分钟,而每天学习30分钟,一年是10950。这就是为什么在英语培训班里,会出现读初中的孩子和读小学的孩子在一起?有个学生,四年级开始学英语,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读和写,一年以后,这个孩子和即将升初二的孩子在同个班学习。那是不是可以认为,如果想逆袭,在时间上先投入?
在深度学习中,学习时长首先必须保证,一般来说连续时长不到一个小时,都处于浅层学习的范畴。
而想要快速成长,我们必须得习惯深度学习,“痛苦学习”。我们必须到源头去找知识,比如最前沿的论文,原著,权威的书籍,长度足够的深度文章等等,而不是停留在一些公众号的文章上面,那些文章都是代入很多作者自己的个人观点见解,缺乏原汁原味。
语言学习在开始阶段,为什么“碎片化”学习感觉良好,而到后面进入瓶颈期?大家都知道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每个阶段的升级必须基于前一阶段的扎实积累,前一阶段的输出做为后一阶段的输入,越到后面的级别,你所花的时间和学习内容的是前面的成倍数增长,这样才能看到学习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在仰望别人PPT做的多么好时,当我们在感叹别人文章写的多么好时,甚至我们在感慨他人的工作多么好时,除却家庭背景因素,更多是否该想想人家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