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时间点拉到十年前,那年我刚好十八岁。来看看十八岁的我是怎样的:自卑,敏感,感物伤怀。这样的性格特质,导致我经常陷在坏情绪的漩涡中而不自知,有时候甚至挺享受,觉得自己很特别,以为这种情绪可以带我进入才思泉涌的境界,像那些流行歌曲和古诗词中的主人公一样,最终肯定会有传世佳作问世。
后来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题让我屡屡受挫,语文成绩也一直在及格线徘徊,最终我不得不接受现实——我的那些睹物伤怀的情绪并不能让我成为文学天才。但是我并没有想要改变我这种极度感性的性格特质,事实上我还挺喜欢这种感觉,或者说是我的大脑对这种情绪上瘾,它习惯了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思维模式,你越顺着它它就越舒服,它越舒服你就会越顺着它。这种情绪上瘾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界的暗示,比如那些伤感的歌,那些容易引起共鸣的悲情的文学作品。这种暗示让我们误以为这种伤感的情绪是才子佳人们才会拥有的特质,出于崇拜心理,我们会暗示大脑喜欢上这种感觉,于是,大脑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去收集相关信息,带给你伤感的感觉,从而影响你的情绪。
上面讲述我个人的经历是为了论述一点,即我们的大脑会通过一些暗示来被训练。而训练的成效如何是取决于暗示的强烈程度或者频率。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用个人经历来论证大脑是否会被来自外界的暗示训练是不科学的,以上只是论述而非论证,是个人经验,讲述这段经历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题:我们为什么要管理自己的情绪
上文中提到,大脑会喜欢上让它感觉好的情绪,这样以来只要感觉畅快我们的大脑就会以为这是“好情绪”,却全然不去辨别这种情绪是“感觉好”,还是真正对我们有益。又因为情绪和行为是互恰的,这样以来我们的大脑就会变的短视,让当下的“感觉好”来左右我们的行为。
再看看拖延症这个困扰多数人的顽疾,是如何在大脑“感觉好”的情绪下形成的。直面困境的时候人会有压力会焦虑,这很不好受,而拖延能缓解这种情绪。“再等等”就会“感觉好”,“感觉好”就会“再等等”,于是拖延症就此形成。
如果我们放任情绪支配行为,那么我们的人生注定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我们总感觉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无法摆脱那些糟糕的习惯,深深陷在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
我们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内在力量,需要扎根在好的情绪土壤中才能不断生长。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你就能利用情绪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你是一个内在力量无比强大的人,改变需要力量,而你有持续滋生力量的土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