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中秋。
不由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今夜月照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既有怀人之情,又有悲情之意。
南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人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问云河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今晚的月亮悠悠忽忽向西走,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是在那天外无际的宇宙,空无所有,还是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这一连串的问耐人寻味。高空明月,飞耀中天,嫦娥奔月,独居月宫,离弃丈夫后羿,久久不嫁,是谁把她羁留?这新奇的生发联想,意象生动异趣横生。
爱国诗人屈原首开问月的先河:“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唐朝诗人张若成《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如江为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晚,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翁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哲理,形象描绘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更是把写月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