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繁杂,众说纷纭。
有多少人在生活的缝隙里挣扎,期望在现实中重拾希望;
有多少人在梦想的旅途中行走,祈愿在命运里重获新生。
或许,你要做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又不容易的事情。
01 内心的感受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本能的你,和理智的你,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
当一个人在懵懂无知的年纪里,由于缺乏思考以及完整的价值观,他的很多行为更像是出于本能的一种反应。
那个年纪,每当我们认为做任何事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时,仅仅是因为我们认同了这句话的观点,并没有深度思考这句话本身的含义。
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遇到的一个女性朋友。当时,她和男朋友因为吵架生气,她采取了不理睬对方的态度。她当时的这个行为更像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是却忽略了理智的思考,却在无意间伤害到了她的男朋友。
在一次的电话沟通结束以后,她哭着说:“我之所以那样做,完全是为了要遵从我内心的感受。”但是,她的男朋友却说:“你想置之不理的时候,就可以完全不顾及我的感受。你想理我的时候,我就必须要回应你吗?”
就是这样一个“遵从内心感受”的观点,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这样的一个故事,映照了无数人的影子。在心智不成熟的年纪,恋爱最终都成了回忆。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正确的观点,在不明白的时候,反而会帮自己做出不恰当的决定。
内心的那种感受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它可能只是你本能的一种反应。
当自己对内心的感受并不确定时,需要从外界找到一个观点来做支撑。然后,盲目去跟随主流观点的时候,并没有结合自己的现状去深度思考,反而被这个观点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力。
或许,在那个年纪,无知总是要留下遗憾的。
02 你是否清楚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过度追求身外之物时,当我们一味低头忙碌工作时,当我们渴望扮演成功人士时,我们来不及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认清自己的内心,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是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渐渐明白内心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真正的自己。也很有可能,我们需要终其一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初,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是透过别人看到的自己。
在我们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探索着自己。通过别人,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但是,却不能了解内在的原因。
从别人身上看到的自己,并不是完整的,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
后来,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后,有了自己独有的认知,便开始思考,并试着去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己的每一种行为,每一次情绪,每一个决定的背后,自己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当一个人越来越深入地思考,尝试对自己了解的越来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不是那么清楚。随着思考的深入,自己会对自己的认识会逐渐加深。
看清自己的内心,需要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发掘,直到找出真正的答案。
03整合自我,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当一个人在外在的角色和内在的自己之间失衡时,便会产生一些困扰。重新整合自己,才能有效地解决影响我们自身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整合自我需要知道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本能的自己。这其中包括了一个人的情绪反应。
有人认为,本能的自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大多是因为与外界建立了联系。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本能的反应和行为,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
也可以认为,情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自己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各种负面的情绪会让自己感到困扰甚至痛苦。因为,缺少了理智的约束,在不经意间就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甚至会伤害到自己。
另一方面,是理智整合的自己。通过理性的思考,去约束自己本能的行为和情绪。
本能是人和动物的共性,但是理智的思考能力却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很多积极的因素,看似都是违背人性的本能的。就比如自律这件事,需要去约束自己本能的一些欲望。对一个人来说,比起工作,更愿意躺床上玩手机。这是大多数人的共性。
但是,人却可以通过理性的思维产生的积极行为,去克制本能的行为,这是一个整合自己的过程。当理智约束了本能,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需要建立在这样的自己之上。当一个人通过理智与本能的整合自我,才能渐渐地完善。
当你真正明白内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对自己,以及对他人更好的尊重。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