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相信很多人对“慕课”(MOOC),也就是所谓的“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都不陌生。这种新形式的教学已经已经颠覆了传统上对教育的定义:学习不再受限于课堂;只要你有电脑以及网络连接,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跨越各种学科的,通常由名校师资搭建的有趣课程 -- 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新的知识,并和在世界各地的“同学”建立联系。另外,很多课程在结业时都会给予证书 -- 虽然它们的含金量仍存争议,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来说,是对努力成果的证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持续激发学习动力。
我其实很早就听说过一些有名的MOOC平台,如Coursera和Edx;从在今年开始正式上课,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两门课程并获得了证书。自己算不上什么资深的MOOC者,但通过对MOOC的探索,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心得。
我上的第一个MOOC课是Coursera的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he Neurobiology of Everyday Life,是一门关于神经生物学的入门课。这个学年刚开始时了解到了这门由芝加哥大学提供的课程;那时的我对脑科学的兴趣刚刚萌芽,又不太喜欢天天看枯燥的教科书,就想试试MOOC的水,便挑了这门课。同时,因为在学校开始学微积分,我便报名了Coursera上的Calculus I,希望能作为学校数学课的调剂。

我在这之前基本没有自学的习惯,所以第一次上在线课程,特别是在一次上两门的情况下,还是遇到了不少挑战的:两门课上了快一个月时,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考虑到我每天都在学校学微积分,实在没必要在Cousera上同时学,我便先把Calculus I这门课放弃了;开学轻松的日子过去后,我为了顾及日渐加重的课业,又放弃了神经生物学的课,直到两三个月后我放圣诞假回国才重新捡了起来。慢慢的,我适应了这种在线课程的模式并学会了高效的时间管理。今年二月,我通过了课程并拿到了证书 -- 收到证书的那一刻,我心里美滋滋的。虽然课程证书的存在似乎把学习的初衷变的功利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形式的证明对我不仅是一种纪念,还提供了不少成就感。不过,我意识到这门课的质量虽高,我自己的学习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原因会在下面详细分解)。
吸收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我很快在Edx开始了第二门MOOC -- Deep Learning through Transformative Pedagogy(大致的翻译是 “教育学中的深度学习”)。这个教育课程是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开发的。它汇集了认知心理学,当代教育理论和神经科学,旨在探索深度学习。随着我对脑科学的深入,我开始想要研究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可能方向;于是阅读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后,我觉得自己全身热血都沸腾起来了,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事实证明,这门课十分有挑战,特别是在课程本身受众是教师的情况下,作为为高中生的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即使如此,我的思维仍被大大开阔,对“学习”的理解也被完全颠覆。我理解了深度学习的方方面面,从概念本身,到如何以一个教育家或者一个单纯的学习者的身份践行这个理念。我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元认知的能力也是受到了这个MOOC的启发。这门课程的期末作业是自己设计一个贯彻深度学习的场景:我构想了一个以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为主线的高中计算机课程 -- 通过这个作业,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DIY”学习的乐趣,并掌握了如何帮助自己或别人规划学习路线的方法。
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在四月初完成了这门课。现在是四月底,我开始了两门新的课程 -- 一门由哈佛大学开设,也和学习与教育相关;另一门则是MIT的入门经济学。离这个学年结束,暑假开始还有不到一个月,但我决定一直保持持续学习的劲头,不论开始一段新的“冒险”的时间早晚。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经历,接下来会分享一些在不断试错与成长中收获的心得:
1. 根据目标与期望,谨慎明智地选择课程
比较流行的MOOC平台,如Coursera或者Edx,都开有跨越各个领域的,有时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从“犯罪心理学”到“如何申请大学”。当选择太多,而且太唾手可得时,我们反而容易三心二意,就像那只搬包谷的猴子一样,一会儿报名这个,一会儿要上那个课... 我当然也不是个例外。我有浏览在MOOC平台上浏览课程表的习惯;因为自己的兴趣比较发散,感兴趣的课程也比较多,刚接触MOOC时,我经常会一连报名五,六个课程,最后一个也没上下去:作为高中生,我每天本就忙得连轴转,连写完作业的精力都不一定够。当我过度扩张自己的兴趣却不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应付课程时,放弃是必然的。
所以,当大家发现新奇好玩的课程时,一定要考虑自己上MOOC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入门计算机科学)。如果这门课不太符合自己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更应该谨慎权衡机会成本,而不是脑子一热报名。因为很多MOOC,特别一些高难度的,都设置了各种各样要计入总成绩的测验以及“死线”(deadlines),如果时间精力分配不好的话,最后可能连一门课都无法好好完成,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
有几个问题可以时常问自己:你为什么要上这个课?你对这个领域是真正感兴趣,还是一时脑热?你是否有足够时间单纯探索自己的兴趣?
2. 主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还记得我上文提到的神经生物学的课吗?那时,作为一个MOOC入门者的我,只会盲目地跟着课程给我安排好的学习路径与学习节奏走,在听教授讲堂(lectures)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会反复看录制的视频,甚至连做笔记的习惯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感觉在那门课里学的东西最终都没有印在脑海里。
在线课程毕竟不同于我们都习惯的传统授课模式。因为学习的形式不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需要经历一次“再适应” -- 对视频课堂的适应,对没有老师监管的适应,... 因为刚开始没有经验,我们很容易就被MOOC提供的学习路线(比如,先看这个视频,再看那个视频)给牵着鼻子跑。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跳出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评判学习效果,并主动思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
3. 如果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争取找到性价比最高,最符合自己情况的课程
网上的MOOC平台太多太多了。假如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够专注于一门课上时,就要争取上到“最好”的课。
举个例子,优达学诚(Udacity)是一个很有声望的MOOC平台,主攻计算机科学和科技方向;这里面课程的画风和综合性比较强的Coursera很不一样,大多数都围绕着机器学习,无人机,大数据,软件开发等等当今热火的方法,就业导向比较强。如果你一门心思想要入门人工智能,优达学城可能就比Coursera更合适。
再举个例子,我有一段时间想要入门iOS开发。正好,在Coursera上查到了相关的课程,便报了名。然而,看了教学大纲和几个教学视频后,我发现这门课太过基础,有点像是“手把手带你DIY”,真正的理论和复杂的知识点比较少。意识到这个课程不是最好的选择后,我便很快放弃了。经过比较,我发现优达学城上的iOS软件入门的系列课更加系统,不仅循序渐进,最后还会让学员真正动手做项目,会是更好的选择。
(这里绝对不是在打广告;我目前为止一门优达学城上的课都没学完;这些对不同平台的评价也只是我的主观感受,可能会缺少一些准确性)
所以,了解各个平台的侧重点优劣势,在选择课程时多方比较,在网上看别人的评价,发现课程不够理想时及时止损,都是很重要的。
4. 学好英语
虽然近几年,国内涌现了很多MOOC平台,而且不少知名的MOOC都有专人翻译,在英语流利的情况下,选择的余地以及能够接触到的课程质量还是会好不少。英语本身也是世界各地的人互相交流时的首选。所以,学好英语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这半年来接触MOOC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如果时间精力允许,MOOC还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我个人一直觉得“终生学习者”是个有点虚浮的概念(毕竟谁能真正看到自己接下来的一生呢),但是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和热忱,以及持续给自己充电的觉悟,还是非常棒的。这也是我认为MOOC的精髓之一 -- 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道路。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