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目标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美标准的隐性表达
1.清末明初依附于道德标准。从根本上看,“为中国各体文辞”的目的在于“通解经史古书传授圣贤精理”,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
2.新文化运动致抗战初期。这个阶段对审美标准的设定集中在养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以及形成文字鉴赏能力。具体表现为格外注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抗日战争爆发至新中国成立前。审美教育被赋予了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抗战意志的政治使命,审美维度的目标也受到了政治形势的影响,重点选取与家国情怀救亡图存相关题材的内容。在抗战救国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标准与政治诉求高度融合,既要承担情感陶冶功能,又要服务于家国认同感的强化。
第二阶段,审美要求的曲折探索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语文教育中审美维度的目标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助力于识字教育快速恢复生产,另一方面重在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
2.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改革开放正式开始,此时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定位于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言语工具,审美要求又遮蔽在工具性的目标中。进入80年代中期后,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重新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
3.审美素养的多维建构。进入21世纪后,审美教育肩负着提升新世纪中国教育层次和品味的重要使命。
不同时期的审美教育目标总是以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都将鉴赏文学作品作为落实要求的路径,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