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朋友向你倾诉生活烦恼,你不断安慰她,结果不知不觉中,你的内心也充满烦躁;
同事跟你吐槽工作,你听着听着,很快自己的情绪也开始消沉、低落……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 “过度共情”。
意思是说:
当一个人过多地承载他人的心理痛苦,一味地去同情他人,就容易给自己带来伤害。
对他人事事必有回应,只会扰乱自己的磁场,让自己不堪重负。
《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是一个特别热心肠的青年。
有一段时间,他与米考伯先生一家住在一起。
生活窘迫的米考伯一家遇到各种糟心事时,就会向大卫大倒苦水。
一开始,热情的大卫总是不厌其烦地聆听,耐心安慰对方,帮他们处理各种杂事。
有几次,甚至还拿出了仅有的生活费支援他们。
可时间久后,次数多了,大卫便觉得难以负荷。
他的生活完全被米考伯先生的破事打乱,大脑也被米考伯太太的哭诉占据。
日复一日,他心力交瘁,仿佛所有的能量都被吸食殆尽,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
王尔德说,热情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一旦过了头,便成了负担,它会消耗我们的能量。
没有底线的付出,不仅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只会让我们的真心更加廉价。
过度热情,灼伤的是自己。
所以弘一法师说:
凡是负能量的东西都不要去回应,回应就会与之纠缠,纠缠就会受其损耗。
要知道,有些人就像黑洞,只要靠近就是一场精神损耗。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背负别人的情绪。
保持冷漠,不过分共情他人,你才能摆脱负能量的干扰,更好地保护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