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的话
写字不仅仅是抒发自己的想法,现在做笔杆子要注意,如何不“踩雷”。尤其是在疫情发生期间,各种内容铺天盖地而来,非常考验个人,不要传播谣言,要传播正能量。
昨天浏览完《深阅读》,让我又想起了日更的烦恼,这就不得不提到疫情文,惊觉对内容的筛选更重要……

朋友写日更,写出了意外惊喜
公众号日更对于自媒体人应该很熟悉,尽管自媒体红利期早就过了,这成了一种写作生活方式。我有一个朋友,坚持日更2年,成了她感觉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儿。
日更让她每天都有了固定写作时间,正如她所说的:“日更裹挟着写和成长”,这就是坚持输出的最大收获。
现在她的公众号也超过500粉丝了,成了一个小小KOC,这给了她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大众化的分享渠道,平台会给公众号的曝光加权,所以有人在微信读书看到了她写的文章,然后关注了她。
她喜欢心理学,以后会慢慢往心理学教练发展吧,她跟我说。这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不是通过学习武志红老师的专栏,每日输出剖析自我的文章,她不会想到这样的尝试。反过来,她的每日记录,是很有力的执业背书。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写不了日更,心理包袱太大
我为日更这事儿,找她聊了不下五次,她的评价就是:“你的心理包袱太大”。
我说,日更是挤占时间没错,但是质量这一关,我过不了。
她也跟我分享,很多人觉得她的文章质量不高,但其实没那么恐怖……日更裹挟着写和成长。所以,现在的她,又是心理学教练,又是微商代理,有接受公众号打赏的,谁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呢?
相反,我总是忽略这一点。我想写点质量好的,别人至少认为写得还不赖。
斋藤孝先生在《深阅读》这么评价道:“我很喜欢日本的歌谣和J-POP,但无法忍受某些歌词无数次地出现,例如“不要沮丧”“不要放弃”“我会永远陪着你”之流,其出现之平凡,简直可用“厚颜无耻”来形容。”这种心境,有时候也映射到我的思想上,那就是对肤浅的零容忍,更何况,去做肤浅内容的生产者?
所以,我这位朋友的经验是,日更有质量不好的,也会写出几篇质量好的。这点我是佩服她的,因为坚持本身不是容易的事情,她已经依靠写作,有了多重收入管道。
另外一个让我苦恼的问题,简直难以启齿:我的公众号特别不好涨粉。我总是掩藏写作者的身份,自己的故事也不好意思公开,怕人笑话。
因为没有机会了解用户,我的写作风格很难固定下来。
自我隐藏心理,背后的谨慎心态
比起写什么,每日读点书还容易一些。读书时会产生想法,记录并分享,就是一种输出阅读。
相当于搭了一把作者的手,拥有深刻观点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考,这正是输出阅读的好处。
“写日记,对自己的心里加以回顾,如果展示的是内向、真实的自我,写作会变成一种有效的自我审视,唤起人们的情感。相反,如果不够坦然,捏造出一个外向、代替的自我,那写作就成了自我表现欲的帮凶。”——《深阅读》斋藤孝
这样一来,自我隐藏也就迎刃而解,作为普通的自媒体人,我表现的是一种谨慎。
通过阅读,对事物的理解变得多元而深刻;通过每日输出,就能够让心态往好的方面发展。
生产好内容,要输入优质的阅读
如何更好地输出阅读呢?首先,要有优质的阅读输入。
笛卡尔曾经说过:“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在充满智慧的“对话”中,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机警的作者早已备好了答案,等待被发现。这些问题,相当于对书中观点的一种兴趣,不如从这里出发,延伸来写。
我认识一个微软Top Sales出身的CMO,他不仅为人风趣,擅于沟通,也是读书笔记爱好者。每读完一本书,他就记下一页纸笔记,同时把看完的书丢到社群里,大家都纷纷讨论,延展出很多新话题。
他这样做,成功地把书里的大众化视角,转化成了自我视角,挖掘行之有效的新观点。
其次,结合个人经验来读。文字是静止的,观点是活的。寻找自己的视角,就能够灵活读书,将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这两年,育儿成了风口浪尖的话题,不仅包括教孩子,还包括家长教育,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作为妈妈一族,关心的话题很多,例如,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有了自己独特的疑问,就能够找到合适的答案,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只要找到共通点,将个人经验融入书中观点,让阅读输出变得饱满,也就锻炼了优质的内容产出能力。
心态不开放?书读得太少了。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斋藤孝先生解释道:“读书的意义可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收集信息,二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读书,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01
在职场人看来,收集信息也不大从书中获得了,比起互联网搜索,读书收集信息慢很多。为此,读书要超出收集信息的范畴,获得精神动力。
自鼠年开年,疫情话题此起彼伏,微博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话题,很多阅读量覆盖1-3亿。这数字的背后,代表一部分人易被浅显的文字刺激,在巨大的精神力量裹挟下,朝池塘扔出一块石头,涟漪向外扩散,产生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连锁效应。
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文章,呼吁理性解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不能成为谣言的帮凶。

02
阅读必然有多个视角,掌握多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就不会说出有失偏颇的观点。当阅读量变大,视角也会增多,就能形成多视角思维,思维也变得灵活,不再容易“踩坑”。
疫情期间,医院出现了物资短缺,开始向外求助,除了民间志愿者的募捐行为,也有企业的募捐行为。这时候,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这莫不是公关营销?企业是盈利机构,做好事也留名,所以容易被误读。
企业募捐,考虑的是当下的需要,而做到被需要而不虚,这就更有考验了,所以《不做公关营销》。
人人皆可传播,这时候,不同的视角会影响你的解读,如果思考能力不足,就容易被人忽悠,唤醒很多的负面能量,造成内心恐慌。
03
建立良好心态,读书能增长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灵也需要塑造。如果读名人自传,找到人生的启迪,也就不那么容易惊慌失措了。说到这,我总是想到苹果手机的创始人史蒂夫,他拥有极其敏锐的头脑以及开创的勇气,“智能手机之父”当之无愧。但是,英雄的成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读了他的自传,我们也能看到他经历很多人生的起伏,很多时候是绝望的境地,比如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门。
与其看到人前风光,更要知道背后度过的坚信,这种精神动力,正是读书所传达的。
好书读多了,会更加理解别人的做法,这样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会有正面的联想……多阅读精华部分,学会筛选好的内容,写出的感觉自然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