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与季札共同欣赏了《王风》,它是周王室东迁之后创作的曲目。
接着,我们又欣赏了《郑风》,《郑风》中大多讲的是男女爱情,爱情观大胆率真,热烈奔放。
譬如我们熟知的那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均出自《郑风》。
孔子把《郑风》称为“郑声淫”,听了会让人颓废,不求上进。而季札对《郑风》的评价亦是称其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而郑国会因此早亡。
这或许是郑国早亡的原因,但后期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受夹板气,进退维谷,苟延残喘,内忧外患,最终导致郑国被韩所灭,这也应该是它早亡的原因吧。
总之,郑国早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力量和素质,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不过,季札的预言却是非常的精准,不出他所料,郑国在战国初期就被灭了,可见,他的政治预判能力是非常强啊。
欣赏完郑国的音乐,我们接着欣赏齐国音乐: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这次演奏的是《齐风》,同样是属于《诗经》中的风,是从齐国采集的诗歌。
对于《齐风》季札又发表了什么感想呢?
他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乐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
这里的太公指的是姜子牙。当年武王伐纣后,分封了七十二个诸侯国,其中姜太公的封地就是后来的齐国,姜子牙是齐国的老祖宗,齐国可谓是个老牌的强国。
自太公时起,齐国就有了征伐权,是周王朝中的东方大国。
待到齐桓公即位,封管仲为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将齐国的繁盛推向了顶峰。
虽说,此时齐国的霸业早已衰落,再不复之前的辉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仍然是大国,那种大国的气象自然不可小觑。
所以,季札的这种评价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鲁国人接着又为季札演唱了《豳风》。
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为先秦时代豳地华夏族民歌。
豳这个地方在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是周族部落,也是周王室的发祥地,或者说是周朝的龙兴之地。
季札听后说:“美好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
周公东征,指的是西周初年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国的战争。
当年,周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为了统治商朝遗民,武王便把商朝遗址划分了四个区域:原殷都朝歌为豳,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掌管。
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为卫,封给了武王的弟弟管叔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为邶,封给武王的弟弟霍叔掌管,用来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当时,虽说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但骨子里无时无刻不是企图复辟。
这时,机会来了。
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因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理政。
管叔因企图继承王位,所以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便散布谣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国,说周公欲谋害成为,窃取王位。
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他们串通,并联合东夷几个部落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
后来,在召公和姜子牙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周公调动大军,率军东征。
历时三年,周公东征胜利结束,扫灭了殷商遗族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叛乱武装,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们说过,《豳风》共有七篇,其中有三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周公东征的故事 ,可以说,《豳风》中的每一首诗都与周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季札说这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
音乐会到此结束,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