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办公室交流一道判断题:存钱的时间一定,存的本金越多,得到的利息就越多。有的老师认为对,理由是:时间一定(存期一定),利率就一定,根据“利息=本金x利率x存期”,可以得出存期和利率一定,本金和利息成正比例,所以本金越多,得到的利息就越多。大家还从网上百度出了支持自己的答案。
232:方法也许比结论更重要
有的老师认为错,一种理由是:没有说明“存款方式”,活期和整存整取是不一样的,活期里的钱也是存在银行的,可是活期里的利率和整存整取的利率是不一样的;另一种理由是:根据数学关系式的研究方法,“利息=本金x利率x存期”,这四个量中,要想研究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必须明确“利率和存期一定”,现在条件是只有存期一定,这就是不符合研究两个量关系的依据,所以可以判断为错。至于前面所说的“存期一定,利率就一定”,这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不同时代的年利率还不相同呢;况且存期是时间段,并没有说是1980年起存还是2019年起存,同样是整存整取的形式,起存时间不同也是不一样的。
大家的讨论很激烈,我当时比较认可第二种观点:只要有一丝不严谨的存在,就应该判断为错!——我觉得这才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
但是,当时持第一种观点的老师说了一句让我动摇的话:“如果这样去给十一二岁的孩子讲,他们能听懂吗。”是啊,数学是严谨的,但是数学更是生活的呀!一个脱离了孩子现有认知水平的“高大上结论”对他们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为了记住这个结论吗?
感谢办公室老师们的分享!是你们让我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思考:学生理解的过程比这道题对与错更重要!于是,在课上我没有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并讲出理由。他们的思维并不简单——他们也有了和老师们一样的观点和争执;他们的思考并没有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否定的依据仅仅局限于存钱方式的不同。——这才是真实的他们,但学生对他们的讲解却是接受的。既然这样,我顺水推舟的表达了我的观点,最后统一到了“利息=本金×利率×存期”中,要想研究本金和利息的关系,必须利率和存期一定!(这是数学的本质)至于存期一定利率定不定,这是不同人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争论的价值也不大,这道题的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
突然想到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是教师的孩子之所以快乐少,是因为教师的自傲和比较:因为自己的专业身份而傲气,因为看到不同的优秀而比较。这里的傲气也许就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知识结论的那份自信——那份不容置疑的自信,那份异常肯定的是非观!而那份对结果的肯定与自信,抹杀了孩子置疑的念头,否定的勇气!
其实,是不是教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那个“自傲而且爱比较”的父母。今后看到孩子的作业,也许我更应该表现的不肯定一些;看到孩子的行为,应该多一些交流和沟通,让他愿意向我说出他的想法,慢慢体会到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成长的结果!
对,父母是用来“被打败的”,只有民主的氛围才会有争论的开始,结果就顺其自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