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好久没看书了,这本书从很久很久之前我就看一大半,剩下一点一直没看,今天早上五点多还是把他看完了。说实话都快忘了前面他说的是什么了,让我回忆一下。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我就被吸引了,在我周围人的眼里我是另类的,不懂社交的,孤僻的,自我的等一系列消极词语。他们总觉得我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孤僻,也孤独的可怜。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在很久之前看了一部分的内容时,我找到了共鸣。正如书开头的那段话:我的世界就是我自己,我的问题就是我自己,我的答案也同样是我自己,我的人生路还要我自己走。既然如此的话,为什么要刻意,或者说是逼迫自己融入不适应自己的圈子呢。文中的人物因为周围人买了奢侈品包包而去购买包包,只为了融入他们的圈子里,显得自己不会那么孤独。我突然想起来小学初中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讨论明星,我不喜欢这些娱乐新闻,我搞不明白他们的疯狂。但为了显得不那么格格不入,我刻意去关注这些,甚至需要“背诵”他们的姓名和“默认”出名字对应的明星。到了高中,周围人开始讨论起化妆品,我对此一窍不通。一开始我还在试图去了解化妆步骤,化妆品,口红牌子等等等。显然他们对我来说就像奥特曼一样难认,我也就就此放手。我开始变得沉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歌,玩游戏,看书,看小说,写小说,看杂志。总是独来独往,在他们眼里我是孤僻的,更是孤独的。但我因此难受吗?我对比了之前的日子,我感觉一个人的感觉真的特别爽!我可以尽情的享受自己的喜欢,偏好,听喜欢的歌,而不是所谓热歌;看感兴趣的书籍,不论是耽美小说,还是心理书籍,这些让周围人无法接受的“文化输入”;写想写的文字和小说,哪怕别人并不理解。我发现当我一个人沉浸在看的书籍里的世界的时候,会有人问我讲了什么,虽然我回答了,但他们还是不理解。我一个人在写小说的时候,每次写完周围人都会抢着看,虽然每次看完后,都是一脸难以接受的表情,可能是我写的有点sex。但说明当一个人在默默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样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当然,我也没有想表达独处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我只是想说,做你自己吧,会有不理解的人,会有被吸引的人,会有嘲讽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你独处的开心就好。不用迎合别人,正如书中所说:别问世界需要什么,做你自己。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你做你自己。
文中还提到一个观点,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作者举了个例子,一直被催婚的作者遇到了一个六十岁的女性没有结婚,过得很好。所以世俗观念中的人必须结婚,并不成立。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下子点醒我的,就是一个访谈节目提到如果一个农村孩子没办法上学怎么办。有人说贷款,有人说应该四处借钱去上学......这个时候有人提问:上学是必须的吗?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如果他的弟弟或妹妹的学习成绩更好,如果他身强体壮,完全可以去学一门手艺,通过打工赚钱,同样可以过上好日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说,他必须去上学吗?作者也被这段文字震惊到,因为这个应试教育的社会里,上学不是必须的这种话没人敢说。对啊,我们总是以为,上学是必须的,你不上学能干嘛?可是,我也读过书。我知道上学不一定好好学习,而不上学也不一定不好好学习。学习是什么呢,学课本知识也是学习,学技术也是学习,学做人也是学习,学做事也是学习。所以上不上学都不影响学习,上学可能对很多人是有帮助的,但对少部分人来说,他们不适合这种方法。所以选择适合你的方法吧,只要过得幸福和满意就可以了。
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遇到了生活的瓶颈,我焦虑、挫败、不愿意面对、逃避、颓废、什么事都不做。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努力,为什么拼死拼活等等等等,我想的很杂,思维很跳跃,行动却很迟钝。文中的作者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给的开导是:你感到郁闷的时候,感到焦虑的时候,说明你对当前的生活不满意,说明你的心里还有更高的期待,这就说明你还有梦想。还有:不安,是因为心中还有梦想。想要消除不安,唯有行动才可以。所以,当你感到不安的时候,首先要肯定自己,其次要行动。我突然想起来这段时间自己在干些什么,我开始运动,刷题,学习,工作。我发现这样子让我情绪好很多,特别是刷题,看着自己解开一道又一道难题,那种成就感就像小时候玩的通关游戏一样喜悦。
大多数人都有“m”体质,我说的不是关于sex,而是对苦难痛苦的承受力。文中聊到两个主人公经历苦难依旧谈笑风生,其中有一段话:或许你不知道,其实痛苦发展到后来,变成了一种会让人上瘾的东西,就和快乐一样,也有另一种快感……我想我也有这种“m”体质,有时候我会故意剖析那段难以释怀的日子,结果就是潸然泪下。而痛痛快快哭一场后,又觉得很爽,很舒服。甚至有时候也算是我的“解压方式”。那种一想到就哭到喘不过气,心脏绞痛的感觉,在结束的时候却有一丝快感。我想我是变态,且是一个奇怪的变态。
突然想不到一个好的结尾,看到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观后感的结尾,让我抄袭一下吧。
“烦请相信,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