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讨厌妈妈就越容易变成妈妈,你找的人也是妈妈。”前不久的一期课程回顾里有这么一句话。(详见此篇:灵性越高的人,越容易修成“假货")
听起来就像绕口令,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还要从这位学员的故事说起。
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女强男弱的家庭,父亲性格温柔,母亲性格强势,她自小就与父亲亲近,讨厌母亲。
但没想到,长大后,她却活成了母亲。
家庭对个人成长影响深远,那些你厌恶的行为往往被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你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最终投射到你的行为。最恨父亲的暴力,你却变得越来越凶;最恨母亲的尖酸刻薄,你越活得越来越计较。
后来她遇见了一个帅气的男孩,一头扎进了婚姻,却没想到在他温柔的表象下,竟然隐藏着极强的控制欲,而那恰恰是她最排斥的。于是,在她的婚姻里,又复制了一段昔日的母女关系,控制与反控制。
一个人的婚姻里往往会重现自己原生家庭中的某段关系,可能是父母的关系,可能是母子关系,也可能是父女关系,但无论是哪种关系,几代人的命运,冥冥之中,自有轮回。
两性关系是许多人的死穴,也是大家来上课的原因。
在找对象这件事情上,一直流行着这么个问题:找一个和自己相似还是互补的人?
等到了结婚的年龄,碰到一个看起来合适的对象,还没仔细辨别相似还是互补,就匆匆进入了婚姻,就算你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按照你想象中的人也未必会出现。
无论是相似或互补,你迟早都会发现对方和自己除了有一些共通之处,其实在很多方面大大地不同。不管是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还是观念,总有那么一个点,它在关系里会被放得越来越大,最终让这段关系濒临破裂。
人们因为互补而结合,却又因为补不了而疏远,但这些不同恰恰是当年吸引彼此的特点。
正如这位学员的父母。当年父亲被母亲的强势所吸引,其实是希望活出自己强大的一面,而看起强悍的母亲,内心又何尝不想做个小女人呢。
在温柔的背后藏着力量,在强势的后面也蕴藏着柔情,只不过每个人都只活出了其中的一面,而另一半的出现恰恰激发你的另一面。
比如,一个急性子的妻子常常搭配一个慢性子的丈夫。如果两个急性子凑在一起,那不得把屋顶掀翻。
于是,她每天催着他“快快快”,对他越来越嫌弃。
但请不妨稍微停下来思考下:
人生真的有必要那么着急吗?事情做得完嘛?
恰恰相反。
因为追求快,你容易生气和不耐烦;
因为追求快,你容易制造出大量的压力和紧张;
因为追求快,你容易损伤自己的身体。
其实,你的功课就是慢下来,慢慢地吃饭,耐心地排队,真正的倾听。你那慢性子的爱人就是最佳的学习对象。也唯有当你慢下来,你才会成为一个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更加包容随和的人。
以性格来说,我们认为积极乐观、勤奋努力、温柔可爱都是好的一面;而消极、悲观、懒惰、暴躁都是坏的一面。其实不同的性格特质都只是一股能量,它需要被看到、被接纳。
但结果却是双方都没有学到彼此的特质,反而相互排斥:这个女人太凶了;这个男人太软弱了,通过指责别人来掩盖自己内心无法面对的一部分。
其实,你讨厌的恰恰是你潜意识中渴望活出来却又不敢活出来的自己。

到了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对婚姻有了全新的需求。这位学员四处学习,追求更高的精神,却发现自己的丈夫还停留在原始状态,只知道挣钱养家,追求感官享受。两人的婚姻渐行渐远。
在两性关系中,一般认为男人要性,女人要爱。因为男性的能量多集中在下半身,物质层面,而女性的能量主要在上半身,灵性层面。
于是,对这两股能量你又区别出高下:男性能量是混沌的,是低下的;女性能量是澄澈的,是高尚的。
但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这两种能量是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
当男性能量澎湃时,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力量;
当女性能量充盈时,你充满了无限的爱和包容。
一般认为,女性更多地代表阴性能量,而男性则代表阳性能量。但现在,女性走向女强人、女汉子,少了很多温柔,在枯竭的阴性能量土壤里滋养出了霸道的阳性能力;男人则走向阴柔,在枯萎的阳性能量里生出病弱的阴性能量。
所以,当一个人的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完全结合,拥有均衡的阴阳能量,生命才能完整;正如有句话说“雌雄同体的人,大都是人中之凤。”也唯有一个人既活出女性的一面,也活出男性的一面,我们才能够真正学会男女之间的爱。
正如这个世界上分为男人和女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我们讨厌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的点,我们排斥异性的能量,其实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向,它都存在在我们自身,它是中性的,是我们自己赋予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两个人的结合需要足够深的缘分,而爱人的存在,正是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放开那些对于所谓正确性的执着,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超越我们认知的“不同”,去超越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而这里恰恰蕴藏着巨大的成长和美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自身信念驱动的世界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都会将你的体验框定在你觉得合理的范围里;如果有什么事不符合你的框架,你就会用一种方法使之合理化,并且强迫它符合你的框架。
但也有极少数的人,通过不期而遇的天启,改变了信念,并因此获得了对生命与世界更加透彻的洞见⋯⋯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