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获
今天总算理清了四个看问题的角度,分别是:
平面镜:问题表象(是什么);
显微镜: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为什么);
放大镜:底层逻辑解决同类问题(怎么运用);
望远镜:运用底层逻辑解决跨界问题(怎么迁移运用)。
然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这半年来的课外学习会改变自己的看问题的态度和角度。
每日精进12
学习哲学、理学、经济学,其实是在给显微镜升级,把问题放大更高量级的倍数,找到问题最根本的东西,你可以用各种名词来表示这最根本的东西,比如“本质、底层逻辑、第一性原理”……
《好好说话》这本书里边就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感觉肚里有话,但就是表达不清晰?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说话技巧依然说话不得体?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不善于说话的原因不是嘴巴出了问题,而是思考出了问题。语言就是思考的全部,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就是他思考的边界。
沟通的时候权力在流动。因为沟通偏重的是理解;说服的时候权力在对方的手中,因为说服偏重的是改变,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思想;谈判时候的权力在双方,因为谈判偏重的是协调;演讲是权力的形成,就是形成话语权的过程;辩论的时候权力在他方,观众才有权力决定胜负。
当你找到问题最核心的原理、本质、底层逻辑时……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就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你的问题,否则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原理,仅仅停留在技巧上就容易出现在这个问题上好使,在另外一个问题就不灵了。
升级显微镜,相关的书籍有《世界观》台湾版,《一颗经济学》,《经济学通识》,《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魔鬼经济学》,《好好学习》……
学习历史、科技、政治,你会看到,聪明人是如何从一个大尺度的视角来看事物的演化。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回答了人类从哪来,经济从哪来,公司从哪来,让你明明白白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没有望远镜,尺度不够宽,就很难跳出问题本身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你也许会问,我们的生活跟历史学有多大的关系呢?关系大不大这个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生活中很多问题要解决,需要用到高阶望远镜。
升级你的望远镜,相关的书籍有《极简人类史》,《未来简史》,《文明之光》,《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
每日精进12
刚开始学习会处于一种不知道在学什么的状态,很多概念也不理解,但是心里面总有个声音“多学点总没有错的”,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是其他人没办法体验到的。
同样基于一个观点,“反正也不知道什么用”,却出现截然相反的选择。第一种,“反正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干嘛要那么累学那么多”;第二种,“反正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先学学再说吧”。
同样的观点,两种不同的选择,最后的结果也将会是巨大的差异。
正如我当初所相信的,学多了,总会明白的。为什么总会明白的?
曾经听过一句话,“你不明白,是因为你书读的不够多”,现在想明白了。
道德经里有句话: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世间万物刚开始是没有名字的,你看到一个水果,刚开始你并不知道它叫什么,然后人类主观地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中国人叫它“苹果”,英国人叫它“apple”,日本人叫它“リンゴ”,虽然叫法不同,但我们都知道它是“苹果”这个物体。
因为苹果很常见,大家都知道它叫“苹果”,然而当你第一次遇到一个复杂的概念时,往往会一脸懵逼,我第一次看到“非连续性”这个词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怎么也理解不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把难懂的这个概念放下,去看看其他领域的风景。复杂难懂高深的概念就像大树最顶端的果实,你只有把那些能理解、能吃透的知识慢慢地架成梯子,才能摘到那顶端的果实。
好读书,不求甚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