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灵璧县的户籍管理系统在1995年之前,全部是手工操作,卡片登记表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与当时科技水平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由于人员填报水平的原因经常出现漏登、误登、错登现象。
直到1995年灵璧公安局户政科才有了第一台电脑。那个时候电脑在社会上还是一个很稀罕的东西,整个公安局只有办公室有一台四通打印机。当时户政科科长是杨飞,分管领导是公安局副局长孟庆红,我当时还是户政科驾驶员。这台电脑是宿州市公安局户政科统一购置下发的,在当时来说机子是当时最先进的486,整个灵璧县少数几个拥有电脑的部门用的也只是286。
这台电脑到了户政科后,被当成宝贝一样。这台电脑预装了长春一家软件公司设计的户籍管理软件。只是整体的操作系统还需要用“DOS”命令的形式进入,极其不便。这台“486”说起来是当时最先进的电脑,但是硬盘容量太小,不要说存储全县上百万人口户籍资料了,就是只存储当时全县五万非农业人口,也需要再购置几十个软盘。当时我记得一段时间就要购置一些软盘来存储信息。
大约到了1998年,整个微机系统的价格大幅下降,性能也大幅提升。灵璧县公安局给全县每一个派出所都购置了一台“586”微机,这个时候全县的户籍管理才正式开始微机化管理历程。
虽然这个时候的微机操作系统已经进入“WIN95”基本上可以使用汉语对话框,但是很多人依然是电脑盲。为了将全县一百多万人口户籍输入电脑,需要很多熟悉电脑操作的人员,就是将来正常使用的时候也需要很多懂技术的微机操作员。当时的户政科科长杨飞知道,灵璧第三中学(灵璧职业高中)在职业教育中有专门的电脑班。于是与灵璧三中联系,依托三中电脑班的学生及设备,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县户籍人口全部输入电脑。后来这批学生基本上都被录用为各个派出所的微机操作员,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留在派出所工作,只是当年的青春少年都已经进入中年行列。
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对户籍业务的不熟悉造成一些问题,于是又借助宿州市职业学院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把全县各个派出所的微机以及微机操作员,都集中到宿州职业学院进行统一修正,当时正是冬天,那个时候的微机房并没有安装空调。当时正在下着大雪。这些年轻的微机操作员为了抵御寒冷只有多穿衣服,但是为了操作灵活方便,都没有戴保暖手套,一个个小手冻的通红。历时五天全部资料修改完毕。从那个时候开始,全县的户籍管理真正进入微机操作时代。
回头看看,科技助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果没有户籍管理的微机化,那就没有后来整个社会管理人口数据基础。通过实行微机管理,客观上也倒逼大家学习微机操作,认识现代科技。从以前当时公安机关人员的电脑盲到现在办公自动化,办理案件的系统网络化,每一项的发展进步都是科技的助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