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第四讲)

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第四讲)

作者: 罗衣一时聚散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00:14 被阅读0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文言的读音问题:

讲到读音,口音,正确发音这些问题,突然想起某些大城市的语言鄙视链,比如在办公室里,讲法语的鄙视讲英语的,讲英语的鄙视讲普通话的,讲普通话的鄙视讲本地方言的——如果在北京上海,很可能讲一口滴溜脆生本地话的,非常鄙视讲普通话的人群,我就常常因为普通话讲的标准,流利,常被认为是外地人,因为我们本地土著的传统,讲起国语来,特别是老一辈的,那可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你们土著讲官话”一型的,那发音之奇诡,那吐字之蹊跷,端的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但,最奇葩的是,爱操本地方言的族群,以及用本地方言在各个电视台各种媒体上混饭吃的主持人,主播之类,为了自己混饭吃方便,竟都说要保护本地方言,要申遗,因为我们是南宋故都,保护我们的本地方言就是保存了南宋的语言……云云。保护方言我不反对,申遗我就觉得有点过了,我们的当地土话就是南宋时期古人说的话?那更是不可能。

作家格非说,他考证出来金瓶梅里的语言可能是浙江黄岩话,我找黄岩的作家朋友讨论过,我说,你们现在也是和金瓶梅里那样说话么?他回答说扯吧,古代黄岩话,和现代黄岩话,2018年的黄岩话,能一样?

是的,语言都是在变化的,某些城市的土著以一口“正宗土话”为荣,以为自己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把其他讲普通话的,或者其他语言的人都看成是乡下人,外地人,这种“人凭语贵”的思想,只能是来自于愚昧无知,要知道,你讲的“北京话”“上海话”“南京话”什么的,古代的北京人上海人南京人压根儿听不懂,他们也要喊你“乡下人”呢。

张中行先生曾说过,“语音的变化是渐渐的,但又是不停止的。”“孔子怎么读“关关雎鸠”,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只能读作guānguānjūjū,杜甫怎么读“细草微风岸”,我们也不知道,但我们也只能读作Xìcǎowēifēngàn。去追究古人究竟是怎么读音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这里,大概也用得上一句俗话来概括了“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但关于文言的读音,有一种情况还是要注意,那就是变读

比如滑稽,要读gǔjī,

(PS:我备注一下,我们现在都读huaji  上海滑稽戏,要是念成上海gǔjī戏,人家当侬戆卵唻。但我们要知道,应该念成gǔjī,据说现在大家都念错的字,不算读错字,叫“约定俗成的错”,可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这个是要念gǔjī 

再举两个“大家都读错但是不算读错的例子”

口吃现在不读叶公好龙现在不读shè

因为大家都错读,“射公好龙”你说出来人家也不知道是啥,骂别人“口几”也等于白骂,人家依旧结巴着。

至于文言的变读情况嘛,相当复杂,有的来自通假,如“母内诸侯”,“内”等于“纳”,“王大说”,“说”等于“悦”,那就不能照字面读,非变不可。

“石濑兮浅浅”的“浅浅”应该读jiānjiān,

“郦食其”的“食其”读yìjī——郦食其如果不熟悉,那么吕后的姘头审食其了解一下,应该读成shěn yì j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是读错字的话,连轧姘头都有问题。

“龟兹”应该读qiūcí,据说李白是龟兹人,我小时候常常说他是gui瓷人。

“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读nāmó——这个念佛和看过西游记的人,应该都不会读错。

以上这些大都是保存了旧读法,没有随着今音变。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照字面读,似乎就会影响正确意义的表达,比如:

比如“扁piān舟”(小船)、“长zhàng物”(多余之物)、“宫商角徵zhǐ羽”(徵是五音之一)之类

我们已经习惯读豇豆扁豆bian舟了,怎么办?因为有《长物志》,身无长物这个成语的存在,我们知道正确读音是zhàng,可不知道的人呢?

关于这类复杂的问题,现在老师和专家们认为,处理办法最好是经济和表意兼顾,尽量不变,不得已就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第四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pd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