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天学《论语》第267天——闵子骞的孝顺成为佳话

天天学《论语》第267天——闵子骞的孝顺成为佳话

作者: 紫罗兰悦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1-11-07 17:10 被阅读0次

先进篇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翻译】

间(jiàn):空隙。用作动词,表示找空子。不间,找不到空子。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解读】

中国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在这里不吝美言地极力赞扬闵子骞,也正是由于其事亲至孝的缘故。

很多人可能对闵子骞所知不多,但相信不少人对“鞭打芦花”的故事都有所耳闻。

据说闵子骞10岁时丧母,其父续弦再娶,后母带来两个弟弟。后母对家里的三个儿子态度迥异,颇有偏私之心。冬天到了,她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又厚又暖的棉衣,却为闵子骞做了一件芦花衣。芦花衣内缝芦花,外表蓬松柔软却并不御寒,所以闵子骞经常被冻得打哆嗦。

有一次父亲外出,闵子骞驾车,手冻得抓不住缰绳和马鞭。其父见状非常生气,一把夺过鞭子向他抽去。鞭子将衣服抽破了,芦花露了出来。

闵父大惊,带着他回家质问后母,想休了她。但闵子骞跪在地上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平息怒气,后母从此后改过自新,一家人和睦起来。

后来,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对其大加赞赏。在孔子眼里,闵子骞可谓至孝。

按照古代的标准,做孝子颇有点儿难度,达到至孝境界更难。孝顺的标准既包括爱惜发肤、关爱父母,又包括立身行道、光宗耀祖。总之,标准细致周全,较难把握。

留名青史的古代孝子多数不仅能供养父母,使其衣食无忧,还能克制自己,顺从父母。为了家庭的和睦和家人关系的和谐,这些人能忍受他人难以想象的委屈和困难。

此类人多数具有大局观,注重与人为善;不仅自己修身,而且还能感召他人。闵子骞是至孝的典型代表,另一个达到至孝境界的是舜。

舜屡次受到生父、继母和兄弟的陷害,数度死里逃生,但是始终坚持孝顺父母、爱护兄弟,最终感化了家人和世人。

孝的精神与要义,不仅包括使父母衣食无忧,为其养老送终,更包括尊重父母,使其精神和心灵感到愉快。

孝是爱心的表现,小则可以修身齐家,大则可以使社会安定。孝子多数具备仁爱之心。他们德行高尚,注重修身养性。这样的人能尊敬父母,也能爱护兄弟,更能厚待他人。

其品行人格被他人仰慕、爱戴,其行为举止也会被人效仿,因此具有了巨大的感染力,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安稳和睦。

当然,古人至孝的标准未免过于严苛,某些地方甚至不近情理。

作为现代人大可不必过分局限于上述标准。当父母有了错误决定,我们应理智面对,敢于说服甚至反对。

当然,在说服或反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态度上要恭谦尊敬,言辞上要晓之以理。虽然现代人已经没有必要压制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但桀骜不驯和过度叛逆也是不可取的。

与您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天学《论语》第267天——闵子骞的孝顺成为佳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ve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