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有《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隐藏含义:仁之实,事亲是也与义之实,从兄是也是为知之者;智之实与礼之实是为好之者;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是为乐之者。只是在《论语》中有对比关系,在此是递进的关系,并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且以仁与义作为阐明递进关系的核心,智与礼是对仁与义的实质做进一步剖析,使得仁与义更能以不同的角度被人所理解;而乐则是当仁义礼智成为习惯后保有的坚持状态。
赏析:
①、递进:仁与义(所应该学的东西)→智与礼(对所学东西的感悟)→乐(所学的东西成为一种习惯后,为了不让学习的热情转化成麻木的状态,或是在所学的东西当中找寻到对自身真正有意义的价值观导向)。
②、联系:
(1)、仁之实,事亲是也:仁德实质,就是侍奉双亲。
义之实,从兄是也: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
此两者,是作为人类应该学的东西(必须学会),也可以说人类需要学习的是类似这些的东西。
(2)、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智的实质,是懂得这两点而不违背它。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礼的实质,就是节度、文饰仁义。
此两者,是在学习或已经学会人类该学习的东西以后,对这些东西的自我感悟(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角度、能力不同,所以只要在合理、正确的范围内感悟出来的东西都是对己、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举例: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亦可成为仁与义的感悟词字。
(3)、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乐的实质,就是以仁义为乐,快乐就产生了。
乐,的确有愉悦、欢欣的意思。但在此间,确是对仁与义、智与礼的升华,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升华:若学习该学习的东西或对该学习的东西的自我认知,只是出于一种兴趣或是好奇,在不久之后,这些东西也自然而然地会变成过眼云烟,重新面临无东西可学或学习错误东西的尴尬境地。而,真正的乐,是对正确事物的坚持,更在在正确事物中挖掘对自身、对人类更有意义的东西,使之为己、为人类所用,发现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与目标。
引申:
(1)【仁与义】、
问: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以去学,人类到底该学什么东西?
答:仁与义。
(2)【智与礼】、
①、问:什么是感悟?
答:对已有的知识以自己正确的方式综合自己的经验、学识、阅历后所产生的副产品。
②、问:如何感悟?
答:先找寻感悟的源头,即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学、艺术等),简称为感悟源;再确定感悟立场,即是以感悟源为基底,确定自己到底是为人文、政治、经济等等中哪一类做出感悟;最后,结合自身阅历、经验等各方面能力,说出或写出(做出)能够解释、劝解、升华感悟源的自我感悟。实例(作者自身,感悟源:诸子百家思想或历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感悟立场:人文、社会;感悟目的:传承文化,劝解自己或他人)。
③、感悟意义:(与鸡汤不同之处在于,分享而不是强制洗脑)。自我提升,增长学识,学会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
④、感悟告诫:以从善积德之心出发,为己为人真正找寻人类的希望与未来,为着完善自身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⑤、感悟希冀:希望在快节奏生活的今日,在一天繁忙的日常生活过后的傍晚时分,有些许情怀的文人墨客,能够拿起不同类型的承载文化内涵的物品与休闲娱乐之物告别,在人类真正所需的知识当中,一起找寻以人类为基准的感悟实质,提高自己、升华自己,若是对整个人类的传承与发展有自身读到的看法与见解,也希望能够不吝赐教。
PS:学会感悟,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与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互动。不仅能够高效的接纳知识,还能改正原有的错误认知,保留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感悟简图:
(3)【乐】、
时间以及人性惯性会让人类对不管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坚持在变得太过于习惯之后,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这,并不是蜕变而是忘却,这样的忘却不是表面的忘却,而是对其“根”的忘却、“本”的忘却,当这些错误的与正确的认知经过“忘却”的最终转换,无论当初所学的东西如何的根深蒂固,无论当初所选择的道路如何的无可非议,无论当初所保有的初心多么正确无比,都将在世界中被审判。所以,如何让这些本不该忘却的,必须要坚持的东西永恒呢?这一节给了明确的答案,即: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与节文斯二者是也,即:时常温习善知识,并对其做出自身在不同时间段中的感悟,使其成为强化、升华自己脑中、心中所不可或缺的真正对人类有意义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