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结束后,坐动车从青岛回日照,正在车站等车,手机响起,是儿子。
“妈妈,在车站?”
“是的,”感觉到儿子关心我,内心油然升起一股幸福感。
"妈妈,是这样,到日照后你能自己回家吗?" 儿子试探着问道。
"什么?”我瞬间有点恼。“不是说好你来接我的吗?”
从青岛到日照的动车到站要晚上8点半,儿子放假在家,于是下午就和儿子说好8点半来接我,儿子也答应。
“不是,我现在有点事情,爸爸中午喝醉了,我给你叫车,还有55路车也可以直接到家门口。”
儿子继续解释道,
在儿子解释的过程中,我一下子想到了下午的学习,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听,听弦外之音,儿子为什么这么说?又是为了什么这么说?我为什么恼?恼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止住,想。
我一下想起,昨晚一朋友邀请家庭聚餐,我因外出学习不能回去,朋友说让儿子参加,儿子一下子就拒绝了,说今晚有比赛,游戏比赛,缺一不可。是不是儿子有比赛不能来接我了?
“是不是要打游戏?”我直接问道。
“是的,下午学习了,没有打。”
“那难不成还要补上,我看你是要上瘾的节奏!你想想,这半年来,除了外出神农架,你哪天没玩游戏?就耽误这么一个小时还不行,何况还是来接我,不是早就说好了,你也答应了,难道说玩游戏比接妈妈还重要?啊?”火腾的一下又上来了。
“你说上瘾就上瘾吧。”儿子听到我发火,口气缓下来。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意思。
我一听,语气不对,马上警醒了一下,心理学白学了。
“那你们今晚的比赛几点结束?”语气平和下来。
“那要看输了还是赢了,如果输了,可能半小时,如果赢了,那就要9点多,我给你看了,还有车,不行我就给你叫好车。”
“那好吧,不用,妈妈自己打车。”
放下电话,反思了自己情绪变动的背后原因。
一是整个假期,儿子虽然在家上网课,也帮我做饭,打扫卫生,锻炼身体,但是几乎每天都要玩游戏,我嘴上虽然不说,但内心一直憋着,压抑着不发火。情绪一直在,没有发出来。
二是早上接到儿子雅思老师的电话,老师要求儿子每周一次去找老师分析学习情况,但儿子以现在学的比较烂为借口,拒绝去,心里比较恼火。
三是,自己一直认为儿子是很孝顺的,竟然为了玩游戏不来接我,而且说过的话不能践行,似乎品行不好,对自己教育产生挫败感,很失望。自恋的感觉受到挑战。
这样分析下来,内心舒服了很多,很多情绪被你看似有意无意的暂时压下去了,其实,并没有消失,表面看似乎不良情绪减少了,但是不被察觉的情绪反而增多了。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无意的把情绪压下去,虽然当时意识不到,其实它都在,我们的身体不会忘记。当刺激阈值get到那一点时,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我们也许会很意外,自己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火,那是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记忆中的,健康的心理需要的是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分析背后的原因与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