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微信读书”中看一本《其实你不会记笔记》电子书,作者:蓝狮子数字出版中心。因为我自己也喜欢随手记(手机),所以也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书不到200页,便一口气看完。
这本书以手工笔记的角度来讲述的。它给我的三个启发点(获益点)是:原理、颜色、整理。
一、笔记原理。
记笔记时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或者意识中总以“对我们有好处”就一笔带过,但做笔记是有科学原理的,有其生理学基础。

记笔记就是锻炼大脑。
据医学博士学位、专攻神经内科的米山公启解释,人们在写字时,要先从大脑内负责记忆的“边缘系统”中将文字取出,交给负责语言理解的“颞叶”做分析,接着再回到主司思维、决策与学习的“前额叶”,进行信息判断与暂存。
储存在“前额叶”中的文字信息,会再经由“大脑顶叶的运动中枢”接收,并随着运动神经下达的“书写”指令,一同传给手指。而手指的动作,则由“小脑”负责控制。(文字[边缘]→语言[额叶]→判断[前额页]→书写[顶叶、小脑])
最后,写下的文字将会以图像方式,通过眼睛传回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枕叶”,并由“前额叶”在脑中与记忆交叉比对,确认所写的文字是否正确,再由手指进行修正。因此,善用纸笔书写,可以有效刺激脑部的活化。(视觉传回[枕叶]→对比[前额叶])
当然,我自己现在用电子软件:印象笔记、简书等,对大脑的刺激一样有效。我常常发现,反是用自己思维重新整理过的知识点,都很验证忘记。
二、颜色使用。
由于理化基础薄,我对颜色的使用向来比较弱;加上我基本在手机上用“印象笔记”记录,印象笔记手机端又没有其他色彩。所以笔记中的颜色我基本没使用得起来。但色彩的感受远比黑白文字强烈,懂得活用色彩,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笔记的效率。(考虑以后在电脑上整理使用)
书中提供的两种方法很好:
1、排列“色彩层级”:标示重点
以抢眼程度排列“色彩序阶”,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作为标示重点之用,例如:红>粉红>橙>黄>绿。
2、三色法:赋予颜色意义,协助信息分类
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孝提出的“三色法”,易学又实用。
给红、蓝、绿这3个颜色,分别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行程方面,红色代表“最重要待办事项”,蓝色代表“一般待办事项”,绿色代表“个人私事”;在信息管理上,红色表示“从别人口中听来”或“比较主观的信息”,蓝色表示“次要信息”,绿色表示“自己的想法”。
三、笔记整理。
笔记的后续整理或者说复盘,其实是我自己的一个弱项。每次笔记记录后,很少再去做复盘。但无疑复盘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获益与启发。
复盘在我的想象,一是在时间上使用流程法
这里举个“待办清单 ”。所谓“待办清单”,就是将应该办的事情,统统列成清单,然后分析轻重缓急,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顺序,让事情做起来更有条理。(考虑以后笔记向“目标管理型”转变。)

①依照时间顺序,详列待办事项清单:列出已知的待办事项,然后依照完成期限排出先后顺序,至此“工作清单”就算完成。知道“我今天就只需要完成这些”的踏实感,对于稳定工作情绪有莫大帮助。
②详尽写出每件工作的内容:务必将每一项都拆解成“独立事件”,不留模糊地带,以免执行时才发现该做的事,远多于原先以为的,不仅打击士气,还容易造成流程的延宕。
③区分工作的性质:使用记号来区分某项工作是“应该仔细思考的事项”或“单纯的工作”,有助于检视自己的工作质量。一旦发现自己每天都忙着处理“单纯的作业”时,就要提醒自己应该调整工作内容,花更多精神在“需要思考的事情”上。
④用红笔划掉已完成项目:这个动作除了可以提醒自己还有哪些工作待办,还可在视觉上营造“事情都做完了”的成就感,有助于提振心情。
⑤制作“规格化的传话单”:详列“日期”、“时间”、“XX公司”、“XX部门”、“XX留言”、“给XX”、“留言事项”等必要项目,用以确保信息传递不发生漏失。
当然,现在是移动互联时代,使用手机app也很方便,比如“滴答清单”、“奇妙清单”等等。
二是在空间上使用符号与图片。
1、符号(结合线条与箭头):
①抓取“数字”和“名词”,将长句子化为关键词组合。
比如:“明早7:00到车站”。记为“车站/7:00”。
②信息符号化。
比如:“M=手机”“T=电话”“会=会议”“访=拜访”“=重要事情”“?=未确定事项”“※=注意事项”等等。
③红线标记重点。
把关键词标上红线、把结论圈起来、印象最深的地方画红线、觉得最有趣的地方画红线。
文末或者专门做一文,附注“符号解说表”,熟记符号的意义。
2、图片结合符号与文字使用,这里不再讨论。
文字参考《其实你不会记笔记》
1812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