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平定南阳
刘邦屠颍川城后,韩王和张良开始收复韩地。
就在此时,刘邦听说赵国派了司马卬绕过章邯的二十万大军,从上党插了过来,准备南渡黄河包抄章邯。
刘邦想独吞灭秦之功,不打算让司马卬这个盟友过河。于是攻下平阴,毁掉了黄河渡口。
这样的操作,间接帮章邯在“西楚霸王”项羽那里又拖了一阵子。
然而,任刘邦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奈何实力不济,在攻洛阳城时还是吃瘪了。
昌邑、开封、洛阳三次攻坚战的失败,让刘邦明白了自己的水平和实力。但凡稍微有点实力的大城,自己肯定打不下来,打颍川还是得了张良的韩国外援以及鏖战很久的便宜,更别提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了!
看来北边不适合咱混啊,还是去南边看看吧。事实证明,刘邦又一次做对了选择。
在帮助韩王略定韩地之后的张良,此时已经回到了刘邦的帐下。
有了张良,刘邦的战略思想变得清晰起来。
他先打南阳,大破秦军,南阳郡守退守宛邑。
刘邦按照以往老规矩,打算绕过宛邑,直奔武关,从南路插入关中。
但被张良阻止,张良说宛邑必须打下来。
刘邦:“为啥?我又打不下来!”
张良告诉刘邦宛邑是南阳的第一大城,是中原的枢纽,如果你放弃宛城向前,他日前有堵截,后有宛城追兵,你怎么办?
张良知道,若是拿不下宛城,安全、粮饷、兵源、士气都是问题!
刘邦觉得无所谓,而张良知道必须得打下来。这就是见识的差距。
不过刘邦很听劝,听了张良的劝告,退了回来,包围了宛城。
被困的南阳郡守决定自杀之时,他的门客陈恢站出来说:“先别着急死,我有办法解此困局。”
陈恢连夜翻出墙去见刘邦,说道:“我听说楚怀王许诺,先入咸阳者称王。您是要干大事的人,不应局限于这一城一座。我如果是您,就高举招降旗,封郡守一个官位,以此为榜样后,您再往前走的路,大军都会抢着前来相迎。”
刘邦大喜,封了南阳郡守为殷侯,封了陈恢一千户。
西进的后顾之忧解除了,刘邦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宛邑城。
12 胡亥被赵高杀
张良又对刘邦说:“从南阳开始就进了秦国的老根据地,大军切不可再进行劫掠了,要民心至上。”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沿途禁止劫掠扰民,秦国百姓开始对这支部队充满了好感。
自此,西进路上沿途的秦军无不望风而降。刘邦也趁机沿途收编秦国驻防军进入部队。
不过,刘邦一路兵不血刃的西进之路,到了武关后戛然而止了。因为武关没有望风而降。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07年的八月,秦二世三年。此时的局势又发生了变化。
一是项羽大败章邯,秦国大军悉数归了项羽。
二是秦国丞相赵高把胡亥也给杀了,因为局势瞒不住了。
赵高斗败并杀了丞相李斯后,大权在握,野心逐渐膨胀,打算篡位,想先试一下朝中有多少人听命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于是牵来一头鹿,说这是一匹马。朝中说是马的,后来都得到升迁,说是鹿的,后来都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加害。这就是“指鹿为马”的由来。
扫清障碍的赵高,控制了胡亥的所有信息来源,然而项羽、刘邦渐渐逼近的消息还是被胡亥知道了。
赵高担心胡亥追究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胡亥给杀了。当了3年皇帝的胡亥,在24岁的时候,就去见他那位英明神武、千古一帝的父皇了。也不知道他怎么和父皇解释,当了3年皇帝,就把秦国给断送了的事儿。
不过秦二世宠幸奸戾,奴役百姓继续干他爹的那些超级大工程,导致他爹创建的秦帝国二世而亡的短命记录,倒是给后世留下了负面形象的典型。
赵高杀了胡亥后,密信刘邦想要投降,条件就是“分王关中”。
看来这赵高除了在朝廷玩阴谋诡计的“窝里横”之外,啥都不清楚。
刘备就是听了楚怀王的“先入关者为王”许诺下,才提着脑袋西进,奔着这关中王来的,他能和你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