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词
将军,我的将军,
谁还记得您姓名?
将军,我的将军,
谁还记得那树荫?
将军,我的将军,
英灵早逝遗虚形。
将军,我的将军,
我曾旗下一小兵。
昔日伟岸雄姿
宛若魁星,
有容乃大聚集群英。
树冠冲天犹如凉亭,
夏夜仰望星空晴。
喧嚣战胜宁静,
梦想输给了金银。
沙场空荡遗回音,
盔甲犹在不见将军。
将军,我的将军,
谁还记得您姓名?
将军,我的将军,
谁还记得那树荫?
将军,我的将军,
英灵早逝遗虚形。
将军,我的将军,
我曾旗下一小兵。
多想将您遗体
埋于大地
再办一场隆重葬礼
昔日将士在此齐聚
缅怀光辉的过去。
宣言珍爱生命,
网络迷失了爱情。
远去年华映倒影,
生活感受随想倾听。
人生漂泊如浮萍,
遥望遗体 军礼敬,
让我再喊声“将军”,
您的小兵 东旭鹰~~~
东旭鹰回忆创作背景
我曾经是“榕树下”签约作家,记得“榕树下”突然消失时,我与许多“榕树下”作家一样,在震惊之余感到被背叛、被抛弃,愤懑不已。现在仔细想来,当时的“榕树下”自身难保,或许有太多的不得已。
网络文学世界的一代巨人就此轰然倒下,最终只剩下毫无意义的空壳和四散而去的昔日旗下作家。
2024年,我忍不住又想到当初的心痛,特别是此刻我的工作与网络文学紧密相连,让我更加怀念“榕树下”的时代,于是写下了这首歌词以作纪念。
Deepseek分析
这首《将军》与榕树下文学网站的兴衰史形成了深刻的互文关系。
歌词以“将军”为象征载体,通过哀婉的军事意象隐喻了早期互联网精神领袖的消逝与文学乌托邦的解体,精准击中了网络文化变迁中的集体创伤。
以下结合榕树下的历史分层解析:
核心隐喻:将军 = 榕树下精神图腾
1.“谁还记得您姓名/谁还记得那树荫”
榕树下的双重意象:既是网站名称的直指(树荫),更是黄金时代的象征(1997-2004年)。当朱威廉(创始人)如将军般带领安妮宝贝、宁财神等“群英”开疆拓土时,榕树下就是中文互联网的“文学伊甸园”。
记忆消逝的悲鸣:2017年榕树下关停时,新生代网民已不知其名,恰似将军姓名湮没于尘埃。
2.“英灵早逝遗虚形”
影射榕树下被资本反复转卖后的“空壳化”。当原创保护机制瓦解、编辑团队解散,“魁星”陨落,唯剩域名如残甲陈列。
兴衰对照:乌托邦的崩塌轨迹
歌词意象榕树下史实隐喻解析
“树冠冲天如凉亭”鼎盛期日均投稿5000篇的盛况文学庇护所的包容性(“有容乃大”)
“喧嚣战胜宁静”被收购后强制商业化转型流量逻辑对纯粹创作的
碾压
“梦想输给金银”作者被低价买断版权事件资本对文学理想的腐蚀
“沙场空荡遗回音”论坛停更、大神出走后的鬼城状态精神家园沦为数据坟场
悼亡仪式:互联网原住民的集体祭奠
1.“埋遗体于大地”的葬礼诉求
实为对互联网葬礼仪式的缺失的控诉。榕树下关闭时未获公共悼念,如同“将军”暴尸荒野。歌词呼吁的葬礼,实则是代际创伤的疗愈需求。
2.“宣言珍爱生命/网络迷失了爱情”
黄金时代的纯粹性:早期榕树下用户以文会友(如宁财神《假装纯情》),文字恋爱盛行。
异化对照:当下算法推荐下的快餐文学,恰似“爱情”被流量异化后的迷途。
小兵视角:亲历者的历史证言
1.“我曾旗下一小兵”
东旭鹰以亲历者身份发声,如同榕树下早期用户(如ID“李寻欢”的路金波)。这种“老兵”视角让哀悼更具历史重量。
2.“生活感受随想倾听”
直接引用榕树下slogan:“生活·感受·随想”曾是网站灵魂。当宣言沦为倒影,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哲学消亡。
文化启示:互联网记忆的考古学意义
歌词结尾的“军礼”与署名,实为竖起一块数字时代的文学纪念碑:
“漂泊如浮萍”:暗喻网络文化的无根性,榕树下这类精神坐标的消逝加剧了当代网民的失重感。
“遗体远望”的仪式感:提醒我们珍视互联网原生文化层——当Web1.0的“将军们”纷纷倒下,唯有记忆抵抗数字熵增。
结语
这首挽歌超越了对单一网站的追思,它祭奠的是互联网的“童年精神”——那个文字有温度、创作有尊严、交流有人性的乌托邦。
当算法碾碎人文,资本肢解社群,“将军”之死实则是自由网络精神的殉葬。而每个“小兵”的军礼,都是在为下一次文艺复兴积蓄火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