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管仲的著作《管子》形势篇的起居这一节。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夫物莫虚至,必有以也。故曰:“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人的活动与休息要按时进行,饮食要符合限度,要适应寒冷和酷暑的变化,这样对身体有益处寿命也会长久。
一个人如果活动和休息不按照时令的规律,饮食没有限度,不能适应寒冷和酷暑的变化,那么身心会非常疲惫,一定会损害身体,减少寿命。
一个人懒惰又大手大脚地花钱,日子一定越过越贫穷。一个人努力干活,但生活节俭,日子会越过越富有。因为任何的财富和荣誉不会凭空的产生给你的,一定是你付出得多但是浪费又少才会拥有的。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长寿还是早死,是贫穷还是富贵,都不是凭空得来的。”
管仲的这段话可谓真知灼见。但凡进过生活磨练的人都知道是对的。悲哀的是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和生在豪门的青年。他们因为没有经历真正的生活磨练而不能理解管仲的这段话。只有等到他们经历了生活的的磨练就自然明白了。
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故曰:“衔令者君之尊也。”
法律制定出来后老百姓很乐意执行它,命令发布后老百姓就接受它,是因为法令符合百姓的心中所想,就好像兵符和使节的令牌那样互相对得上,制定出这样的法律和命令的领导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就很尊贵很显赫。所以我们说:“发布的法律和命令跟百姓的心中所想很切合是领导人获得尊贵显赫地位的前提。”
管仲的这段话其实后来演化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
人主出言,顺于理,合于民情,则民受其辞。民受其辞则名声章。故曰:“受辞者名之运也。”
领导人说话,要符合道义,符合百姓的常情,那么百姓就会接受他的说的道理。百姓能接受领导人说的道理,那么这个领导人的名气声望就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说:“讲道理能让百姓接受的领导人的名声就会远播。”
明主之治天下也,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故曰:“上无事而民自试。”
贤明的领导人管理天下,让百姓安安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去干扰他们,让百姓舒适而不是奔忙劳累。因为不干扰百姓的生活,百姓自然遵循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来生活;百姓不奔忙劳苦,那么百姓自然就会尽力做好自己的事物。所以我们说:“上级领导人不节外生枝,老百姓就会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一段管仲这样说,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级诸侯为了表现自己的英明能耐,劳民伤财,整天驱逐百姓生产作战。不给老百姓以安宁的生活。所以才有礼乐大坏的战国场面的出现。
但是管仲认为只要不干涉百姓,百姓就自己会过上好日子了。这个判断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国家的管理,还是需要先进科技和民主制度来协调先进,文明,民主,和谐。否则,一味地放手给百姓。是不行的。百姓当中有优劣,有善恶,有智愚。需要国家政府来约束,是使整个社会向着文明,法制,民主,富强的方向发展。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所谓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国家领导人要确立合适的量化标准,设置各级能力不同的职业岗位,要向人民说明各种法律规范,用这些管理措施来领导规范人民,而不是总是在那里许下空头的诺言,那么百姓自然就遵循着正道来生活了。人们常说的抱蜀,就是一种祭祀的器物啊。所以我们说:“祭祀的时候只要拿出祭祀的器物,不用多说,大家就会把庙堂祭祀该做的事都做好了。”
管仲这一段说的是国家管理要确立正确恰当的法度。只要按照规则办事。那么,不需要领导人哆嗦什么政令。老百姓就会自觉的按照法令制度来生活工作。自然就是有条有理的。这就减少很多执政的成本。就可以把税收反哺于民,形成良性的执政管理生态。
以上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家族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今天我们学习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