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239)下

详注《随园诗话》(1239)下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1-06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五·二八】

 汪韩门云:“《檀弓》:‘齐庄公袭杞。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孟子》;‘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左传》但言杞妻辞齐侯之吊,而不言哭。《檀弓》、《孟子》虽言哭,未言崩城事也。《说苑·立节篇》云;‘其妻闻夫亡而哭,城为之弛。’《列女传》云:‘枕其夫之尸于城下,哭十日而城崩。’亦未言长城也。长城筑于齐威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而齐之长城,又非秦始皇所筑长城。唐释贯休乃为诗曰:‘秦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则竟以杞梁为秦时筑长城之人,而其妻所哭崩,乃即秦之长城矣。”

俗传梁灏八十登科,有“龙头属老成”七言诗一首。《黄氏日抄》、《朝野杂记》俱驳正之,以为灏中状元时,年才二十六耳。余按《宋史》灏本传:雍熙二年举进士,赐进士甲科,解褐大名府观察推官景德元年卒,年九十二。雍熙至景德相隔只十余年,而灏寿已九十二,则八十登科之说,未为无因。

汪韩门,即汪师韩(1707—?),字抒怀,号韩门,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年少时就工诗善文,名闻四方。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习国书,作《龙书赋》五十韵,李绂极为叹异,携入《八旗志》书馆存档。散馆,授编修,奏直起居注。闻母病假归。尚书张照为武英殿总裁,上疏荐举其校勘经史。后又受大学士傅恒推荐,入直上书房,复授编修官。未几,落职。客游畿辅,直隶总督方观承延请主讲莲花池书院讲席。会奉旨查核天下书院山长(院长),观承因以入奏。乾隆帝犹记忆,以“好学问”称之。闻而感涕,作诗四章纪其事。中年以后,一意穷经,诸经皆有著述,于易尤邃。著有《观象居易传笺》十二卷,《孝经约义》一卷,《韩门辍学》五卷,续编一卷,《谈诗录》一卷,《诗学纂闻》一卷,《上湖纪岁诗编》五卷,《上湖分类文编》十卷,又有《诗四家故训》、《春秋三传注解补正》、《文选理学权舆》等,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檀弓》,《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记载了孔门讨论礼节的内容,展现了孔门论学的方式、特征及其学术生态:儒家“相礼”的职业传统。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是儒家经籍之一,是历代儒学子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为后人所推崇。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

《说苑·立节篇》,即《说苑·立节》,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全书共七卷。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著,因此,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齐威王(前378—前320),妫姓,田氏,名因齐,一名婴齐,齐桓公田午之子,战国时齐国国君。

齐之长城,即齐国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前555)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前685—555)。此段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前356—284)。齐长城经春秋战国近一百七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千余华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秦始皇所筑长城,即秦长城,通常所称“万里长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释贯休,即贯休(832—912),俗姓姜,名休,字德隐,一字德远,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贯休7岁出家兰溪安和寺。唐乾宁元年(894),谒吴越武肃王钱镠,并献诗五章。乾宁元年(894)末,谒荆南节度成汭,居龙兴寺,后得罪于成汭,一度流放黔中。天复三年(903),成汭兵败身死后入蜀,进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深获前蜀高祖王建礼遇,为其建龙华禅院。梁乾化二年(912年),贯休去世,年八十一。贯休十五六岁即著诗名,周游各地,与当时诗人多有酬唱。有自编诗集《西岳集》(后改名为《禅月集》)。贯休又工于书画,草书奇崛,号曰“姜体”。其所绘十六罗汉“胡貌梵相”,自称“梦中所睹”,最为著名,有摹本数种传世。

秦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出自唐·贯休《杞梁妻》诗,原文是:“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附:唐·贯休《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杞梁妻哭夫,“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由一段史实杞梁妻的故事加工演变而成。这里的孟姜,指的是齐国大夫杞梁(名殖)之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明日,先遇莒子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意思是,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一度夺取了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返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今山东莒县)。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据《山东通志》载:“杞梁墓在临淄县东三里,齐庄公袭莒杞梁死焉,其妻迎柩而哭,事见《檀弓》”。“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哭”。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中可知,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阨”了。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摆脱了原型。唐朝人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进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齐国临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秦长城;由杞梁、勇士、战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变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类书《琱玉集》引《同贤记》材料所记,大意为:“杞良,在秦始皇时筑长城,逃走,入孟超后园。超女仲姿浴于池中,见杞梁惊而唤之,答说:“我叫杞良,燕国人,服役筑长城,因不堪其苦而逃此。”仲姿说:“女人之体,不可视,君视我体,即为君妻。”告其父母,遂结为夫妻。杞良俄而被追捕、打死,筑入城墙。仲姿寻夫,哭倒长城而认夫尸。”唐末诗僧贯休所作乐府,仍以杞梁妻为题名,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分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而在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中,故事虽与《同贤记》所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女主人公则成了孟姿,更靠近了“孟姜女”。更有甚者,如唐李白诗《东海有勇妇篇》写道:“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这里通过诗人的想象,杞梁的梁成了梁山,说杞妻不但哭倒了城,而且哭崩了山,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了。至明代,朝廷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明中叶以后,从南方到齐长城而山海关,都修建了孟姜女祠(现在秦皇岛的孟姜女祠,香火依然很盛)。

梁灏(892—976),字正伟,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中国最年长的状元。梁灏出生于唐末五代时期,自幼聪慧有才,博览群书,成为当地有名才子。后晋乡试第三名,35岁时进京考试,志在必得。但却意想不到,名落孙山。但梁灏从不放弃,愈加勤奋学习,几乎每届科考均去参加,但却一直不中。五代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科考时断时停。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重开科考。公元974年,赵匡胤收复南唐。此时梁灏已经82岁高龄,但仍去参加,这次终于得中进士。殿试时被钦点为状元。但梁灏年岁已高,遂自己要求不再做官,宋太祖准其荣归故里,享受俸禄。自首次赴考于后晋至宋,其共参加了四个朝代的科考终于实现夙愿。此后梁灏成为激励恒志,坚持不懈的学习榜样。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龙头属老成,典故。宋代梁颢故事。相传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其登科谢恩诗云:“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看榜已无朋辈在,归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梁灏八十二作大魁》、宋·范正敏(一作陈正敏)著《遁斋闲览》(又名《遯斋闲览》)。后遂以作为老年中榜之典。

《黄氏日抄》,书名。亦名《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南宋·黄震撰。九十七卷。前六十八卷,系阅读经、史、子、集诸书札记;卷六十九以下,收录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与墓志铭。初刻本梓行后,毁于兵。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补刻本佚卷八十一、卷八十九至九十七,实为八十七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刊本佚卷八十一、八十九、九十二,实为九十四卷。对程朱理学进行修正,但思想体系仍未脱出其窠臼。为研究黄震思想的主要资料。

《朝野杂记》,全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李心传撰典制文献。四十卷。分甲集﹑乙集各二十卷。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写成《朝野杂记》甲集。他在序言里说:“每念渡江以来,记载未备,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犹郁而未彰;至于七十年间兵戎、财赋之源流,礼乐制度之因革,有司之传,往往失坠,甚可惜也。乃辑建炎至今朝野所闻之事,凡有涉一时之利害与诸人之得失者,专门著录,起丁未(建炎元年1127),迄壬戌(嘉泰二年),以类相从,凡六百有五事。”嘉定九年(1216),又完成了《朝野杂记》乙集。乙集仍按甲集的规模和精神,分门别类,续记朝野诸事。不仅补充了甲集的缺载,而且自嘉泰二年以后的史事亦加搜集汇总,其中有至嘉定七年的。该书将南宋初年以来的事迹,分门编类,甲集分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时事、杂事、故事、官制、取士、财赋、兵马、边防十三门,乙集少郊庙一门,为十二门。作者虽以杂记为名,但其体例“实同会要”,因而与作者的另一部编年体的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互为经纬,互相补充。作者推崇道学,故在两集中载有《道学兴废》和朱熹的事迹。又作者为四川人,所记四川史事甚为翔实。作者广采博录,也间或有失实的地方。该书是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的不可缺少的参考书。有清光绪刊本传世。

梁颢(963—1004),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大臣。梁颢早年从学于王禹偁,以疑询之,禹偁不答,遂发愤读书,复又质疑,禹偁大加称赏。雍熙二年(985),为进士第一,释褐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召为右拾遗、直史馆。判鼓司、登闻鼓院。坐事贬虢州司户参军,起知鱼台县,加大理评事。迁殿中丞,复直史馆,历开封府推官,改右司谏。真宗初,出使陕西,途中作《听政箴》以献。使还,为度支判官。咸平元年(998),同知贡举,预重修《太祖实录》,同修起居注。咸平三年(1000),擢知制诰。出为峡路安抚使。归掌三班院,巡检河北,拜右谏议大夫,充户部使。以翰林学士同知审官院。景德元年(1004),权知开封府。不久暴病去世,年四十二。谥“闵敬”。皇祐中,以子贵追封益国公,赐太师中书函兼尚书令。 梁颢存诗甚少,如其“细雨隔帘烟火灭,落花风动欲黄昏”,“草色墙阴合,花香夜雨和”,描写寒食境况,都颇为生动。著有《梁学士文集》十五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九六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一九七收其文五篇。按:袁枚将此梁灏(字太素,963—1004)与彼梁灏(字正伟,892—976)混为一谈了。

相关文章

  • 详注《随园诗话》(949)下

    【原书卷八·七二】韩昌黎《赠郑尚书序》,郑权也;颜真卿《争坐位帖》,与郭英乂也:本传皆非正人,而两贤颇加推奉。行文...

  • 详注《随园诗话》(925)

    【原书卷八·三四】康熙戊戌探花傅玉?先生,名王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

  • 详注《随园诗话》(927)

    【原书卷八·三七】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 详注《随园诗话》(926)

    【原书卷八·三六】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

  • 详注《随园诗话》(923)

    【原书卷八·三一】近日诗僧甚少,余游天台,得梅谷;到净慈寺,得佛裔;游九华,得亦苇;游粤东,得澄波、怀远、寄尘。亦...

  • 详注《随园诗话》(924)

    【原书卷八·三三】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

  • 详注《随园诗话》(932)

    【原书卷八·四五】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

  • 详注《随园诗话》(934)

    【原书卷八·四九】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

  • 详注《随园诗话》(931)

    【原书卷八·四三】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

  • 详注《随园诗话》(933)

    【原书卷八·四七】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239)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gu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