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一个听到后满血沸腾跃跃欲试的词语,随着成长的经历增多,野心渐渐被我压在了心里,不知去向。
最近重新提起,是因为一本书。美国作家斯蒂芬妮·丹勒的《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初读十页,不可自拔。
不励志,不治愈,不鸡汤,只有酷毙了的现实。
我的野心那么大,只有繁华的都市才装得下。
1.未来
2018年到来最火的一个梗大概就是最后一批90后成年了,00后粉墨登场。于是乎,就可以看到各种综艺开始显示有成就有才华90后,以及不甘示弱的00后。此时,98年的我,普通大二学生,看看自己,满面愁容,未来堪忧。
讨论未来是多大年纪的人爱干的事情呢?此刻要我认真思考人生,大概脱口而出的就是:大学毕业考研究生!然后呢?…现在的我,就像书中描述的女主角:
我从不擅长应付未来,和我一起长大的女孩们却很喜欢设计和畅想未来,她们可以胸有成竹地讨论将来,就像讨论过去一样。每逢这样的谈话,我都会变成哑巴。
我对未来也有期许,但过于抽象和平面化,难以把握。多年以来,我看到的是再平凡不过的城市灯火,也会借助这些遥远的人造光源安抚自己入睡。
就像大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心灵鸡汤唤醒沉睡的灵魂,当热度降下去后,依旧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突然是真的喜欢记忆中高三努力学习的自己,因为相信命运垂青有准备的人,太过渴望证明自己,就一头向前。
没有伞的孩子,下雨的时候只能努力的向前奔跑。
镜头切换到现在,少了很多思想上的冲动:对于想要争取的事物干劲十足,其他的不愿多想;多了些生活上的稳重: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这么看起来,成长也不光是被抛弃和一事无成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可能,未来还是要充满期待的。
2.繁华的都市
上海,北京,广州 …
南京,武汉,重庆…
有没有看到哪座城市,就满血沸腾,有种我一定要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走向人生巅峰的冲动!
“你为什么选择纽约?”
“我没有无穷无尽的选择,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地方,大到足以容纳如此之多肆无忌惮、漫无边际的欲望……我幻想过上一种二十四小时昼夜不息的生活。”
小时候就对北京有近乎疯狂的迷恋,知道那里有两所著名大学,知道那里有很多聪明成功的人才,一心一意地想去北京。越长大,对北京的向往反而没那么深了,我会思考毕业以后去哪里工作,去哪儿安家,同时把家乡城市的排名一再提前。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带着多年求学所得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略有不甘,却踏实温暖。
繁华的都市里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个渴望活出理想样子的自己。曾经看过一段话,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大致意思是:也许我多年以后努力的结果仍旧是回到家乡,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我读的书,走的路,付出过的努力都会让我有不同于别人的心境生活。这就够了。
3.自己
二十岁,应该养肥欲望,敢想敢做有个性有气场有气质,活的出众锋芒毕露。要么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沉稳内敛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我没想过要变得多强大,我只希望自己成为那种姑娘,不管经历过多少不平,有过多少伤痛,都舒展着眉头过日子,内心丰盛安宁,性格澄澈豁达。偶尔矫情却不矫揉造作,毒舌却不尖酸刻薄,不怨天尤人,不苦大仇深。对每个人真诚,对每件事热忱,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夏七夕
想象多少年以后的自己,《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书中的一段话就是我心中所想。
开车来纽约的路上,一个女孩的模样在我心中幻化成形:确切地说,是一位女士。我们的发型相同,可她不像我。她穿驼色大衣和及踝靴,大衣底下的裙子高高地系着束带,手提各种专卖店的购物袋走在路上,时而在某些商店的橱窗前驻足,大衣下摆随风起舞,靴跟敲打着石砌地面。她恋过爱,分过手,看心理医生,也看书,不缺少在大街上遇到却想不起名字的点头之交。但她只属于她自己。她不妥协,守界限,有品味——细致到眼睫毛。当她行走时,毫无疑问,她知道自己要去哪。
生命正是因为种种的不知道和种种的可能性,才变得绚烂多彩和魅力无穷。你依然要生活下去,依然要向前走。
准备开拓到成人世界里的厮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