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0期“路”专题活动。
孟保义生于1952年,今年72岁,是地地道道的米西村人。
他自幼多病,在家排行老四,两个姐姐都因为肺病夭折了,现有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因为多病的原因,从小就看医生,村里的赤脚医生姓牛,牛医生没有子女,见到孟保义天资聪慧,长得也挺好看,就在他15岁的时候,和他爹商量,收他为徒,上山采药、做丸剂、熬药、做膏药,看小儿、妇科、外伤,没有丝毫隐瞒,甚至把几本医学孤本都交给了孟保义。再后来孟保义就勤学苦练,成了当地方圆几十公里的好医生。
孟保义擅长于中医外治,尤其是关节疼痛,他会根据病人的体质辩证,然后制作外用膏药,做好的膏药一加热,粘性更好,膏药粘在疼痛的地方,两到三天一次,轻的一个疗程5-6次,重的话需要3-5个疗程。因为效果很不错,诊室的墙上到处挂的锦旗。
到了50多岁,孟保义开始发愁,眼看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自己的一身技术传不下去。他有两个女儿,对从医很不感兴趣,一个当了幼教一个当了会计。再加上政策要求只有医学院毕业的正牌军才能考医师资格证,没有资格证就是非法行医。好长时间以来孟保义闷闷不乐,无法释怀。
去年的夏天,大女儿找了对象结了婚,对象是一名记者,平时采访一些当地的知名人士,写成纪实文学,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一天,女婿和女儿放假回来看孟保义,正好那天是周末,看病的人很多,整整一上午络绎不绝,彼此都顾不上说话。身为记者的女婿很是敏感,就在一旁仔细观察,看到孟保义手法娴熟得施针,慢声细语得交代注意事项,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女婿心想,这在城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医院的医生看病像是流水,按套路治疗,医生没有时间听患者说来说去,也不会给患者解释疾病的来龙去脉,就医院的工作节奏而言,这样的方式也能理解!但在患者眼里,似乎除了看病,对心理的慰藉,对疾病的转归也很重要!而在孟保义这里,所有的病人都像家人一样,看病是放松的,信任的,有温暖的。
快到中午的时候,人越来越少了。女婿走上前和岳父聊了几句,帮他收拾了一下桌子。正准备回家吃饭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群人,首先进来的是一名中年男人,只见他气喘吁吁得喊道:“孟医生,孟医生,快,快给我媳妇看看……!”
随后就看见两名妇女扶着一个女人进了屋,那个被扶着的女人几乎是被拖进来的,一点力气都没有,等到了屋子里,靠在椅背上,才清晰得看见她脸色煞白,身上一股血腥味。
只见孟保义不急不慢,一边问着病情,一边抓起了那个女人的手。原来那个女人近一个月月经不止,出血量太多,曾经到城里的医院看了,开了药,吃了几天效果不好,今天早上突然晕倒在地。不一会孟医生也把完了脉。只见他站起来,拿出一根细银针,在女人的左脚大脚趾上,指甲根部旁开一点,扎针下去,并告诉随行的人让病人躺好,同时给病人开上中药。中药送去熬药的时候,孟保义给家属说:“她这是崩漏,在中医上讲是脾不统血,我在脾经的隐白穴上扎了一针,刚才把脉的时候发现她气血不足,应该是失血过多所致!咱们把血止住,再补补气血就好了!”
到了下午,女人慢慢得翻身要起来,她说感觉到好像是不出血了,胸口也没有那么闷了。
女婿目睹了整个过程,心情很复杂,感觉到岳父的伟大,同时也感觉到这样的善举只有岳父一个人做太不容易了!下午临走的时候,女婿对孟保义说:“爸,今决定把你的故事,你的技术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学会,应用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您等我忙完手头的事,我就开始着笔,不然家里没人继承,这条中医之路总不能缺了人啊!”
孟保义听到这里,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孩子啊,这些东西不是我的,是咱们老祖宗的!但是我们有义务要将这些宝贵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条路一定会有人继续走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