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就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如果在老鼠大脑的伏隔核区域植入电极,然后把电极开关连接到一个按钮上,老鼠就会疯狂地去按按钮刺激伏隔核。不仅如此,老鼠对其他事物似乎全都丧失了兴趣,包括交配甚至吃喝。老鼠会一直不断按按钮,直到最后被渴死。
包括伏隔核在内的一个相连接的神经网络,现在被叫作“奖励系统”,奖励系统里充满了现在广为人知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奖励系统激活时,多巴胺的浓度也会大幅上升。一开始,研究人员推测,奖励系统显然是负责产生快感的。那些老鼠显然是因为按下按钮之后感到非常快乐,才会停不下来。这种解释非常符合直觉,多巴胺从此也被人安上一个“快乐分子”的头衔。
直到三十多年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位年轻科学家贝里奇才发现了非常不对劲的地方。
贝里奇给老鼠注射了一种多巴胺阻断剂,它会让老鼠脑中的多巴胺失去活性。按照之前的认识,这会让老鼠体会不到任何快乐。但奇怪的是,这些老鼠尝到糖水时仍会伸出小舌头舔嘴巴——这是老鼠表达快乐的动作。所以,没了多巴胺的老鼠其实仍然很喜欢糖水的味道。但是,它们却不会主动去喝糖水了,它们甚至会在糖水旁不吃不喝直到饿死。
大脑的奖励系统中,负责“喜欢”和“想要”的是两个相互联系但有所区别的子系统。“喜欢”系统负责记录我们从某个事物里获得的愉悦程度,快感来自这个“喜欢”系统;而另外那个“想要”系统才真正负责控制我们追求一个事物的动机,决定我们是否采取行动。
而多巴胺激活的,是这个“想要”系统。多巴胺并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欲望分子。后来研究证实,“喜欢”系统依赖的是另一些化学物质,主要是类阿片和内源性大麻素这些神经递质,它们才是快乐分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