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假山的源起
片石叠山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兴起,主要源于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主庭院的创意山水。
贝聿铭自言,苏博假山,任务书是园冶的掇山篇,图像参考是米芾画的三角山:
立意于计成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两句,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而中式造园的意境营造多从古人的诗词、山水画中提取。
因此众多媒体在评述苏博主庭院创意山水时的描述“高低错落排砌的片山假石,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且看米芾词云:‘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从意境上来看,说是出自米芾作品应该没有错。
宋代米芾《春山瑞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则:历史上“米芾的画多作江南平远景色,不作雄伟险峻的峰峦,不为奇峭之笔。绘画风格着重于江南水色清幽淡雅的描写符合地域文化”
二则: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图形与国画中的45度所形成的直角三角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贝聿铭造山
贝聿铭造这座假山花了不少心思:
“当时贝老先生真的不容易,那么大年龄谁都不知道他来苏州了,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那。贝老先生真是太不缺钱了,就等吊车叼过来一块石头放在那,放在那他看,看半个小时,他说吊走,然后那个石头就消失了,第二天再来。有人堆一座山最多一天时间甚至一晚上就搞定,而他可能是一块石头能整个三四天,真是丝毫不计成本啊,能力这个事情和真和速度没多大关系。”
花费这么长时间的假山,到底有何高超之处?
有国画功底的人,能看得出一二门道:
-
遵循了郭熙的皴法论,“远无皴近有皴”,贝律铭先生找的前面的石头都是筋骨暴露,就像皴法,近处的皴法明显,远处就少一点。到最后面一排,皴法完全消失了。
北宋郭熙 树色平原图
-
沈括讲的远近法,近处的浓远处的淡,近处的形状很清楚,远处的形状不清楚,所以这几块石头已经开始呈现了中国古典的皴法价值。
明 徐贲 快雪时晴图
-
后排的石头工艺,也有大讲究:打磨出上重下轻的视觉效果。
仿佛远处的云雾遮住了山体,模糊了视线,仅能看得到忽隐忽现的山顶。尤其在阴雨天,湿气侵染石头,山峰突显,更觉意境幽远。
神秘园林组织,考试进群~
四、行业各类形式案例集合
下列图片搜集自网络:
钟祥市博物馆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馆
华夏幸福基业 大厂书画院 | 原筑景观
富力十号 | 张唐景观
京投银泰·檀香府 | 源树国际
方圆明月山溪 | 文和铧美园林
上海保利翡翠甲第
中建江山壹号 | 国际怡境
苏州铂悦府景观设计 | 赛肯思景观
东原1891印长江 | SWA
龙湖春江郦城 | 易亚源境
万科峯汇
绩溪博物馆 | 李兴钢
南京保利 朗诗·蔚蓝 | 国际怡境
万科翡翠云山 | 山水比德
苏州金地名悦 | 上海升涛景观
上海东原·逸墅 | 张唐景观
*图文整合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