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东野圭吾的《信》
希望你能喜欢~
直贵终于张开嘴,准备唱
可是他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来
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来。
这是《信》的结尾,看到最后,我心里一紧,眼泪跟着流了下来。
1
一对失去双亲相依为命的兄弟,刚志因工作受伤失业,面临弟弟的学费问题,心生歹念,入室偷窃,不料被主人撞见,因为腰痛来不及逃走,意外杀人。
被法院判15年有期徒刑。然而本来前途光明,成绩优异的弟弟,从此贴上了杀人犯弟弟的标签,坠入了社会歧视的轮回中。
“被贴上标签的人,只能等待着自己应得的人生。
我因为是杀人犯的弟弟,不得不抛弃音乐的梦想,抛弃自己深深爱着的女人。
就职后不管是不是因为发现了这件事,被调动了工作。
由实子被周围邻居们白眼相待,连女儿实纪跟要好的小伙伴接近的机会也会被剥夺了。
那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如果有了喜欢的男朋友会怎么样呢?
伯父是杀人犯的事情一旦被发现,对方父母会祝福他们的婚姻吗?”
这是直贵给哥哥刚志写的最后一封信。女儿在学校受到歧视是他情绪的爆发点,直贵也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妻女。
2
被贴上标签的人,只能等待着自己应得的人生。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
我觉得文中平野扮演的角色就是这个社会的述说着。犯罪者的家庭在世上被人歧视是理所当然的,不如说是需要那样。重要的是,要设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构筑与他人的关系。
世上的人不会谴责贴上这样标签的行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不知道什么时候怎样的人会危害到自己,谁都是只能靠自己保护自己,对这些没有什么力量的老百姓来说,对周围的人至少要预先给他们做个什么标记。
3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社会。我们无法抱怨,无法怪这个社会太残忍。
我把这种称为原生家庭陷阱。读完《信》之后,发现直贵在这本书中把原生家庭这个词诠释的淋漓尽致。
原生家庭首先决定了一个人的经济基础、社会身份,于不幸者,更是无法逃脱的身份烙印。
就如那声呐喊:“哥哥,我们为什么要生到这个世上来呢?哥哥,我们也有幸福的那一天吗?”
这个呐喊来自直贵,来自每一个被原生家庭所困的人。
4
这个社会太多被原生家庭所困的人,文中直贵在这种受歧视的社会压力下,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依旧那么努力。
其实直贵也奔溃过,平野告诉他“社会的死是可以生还的,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恢复他与社会的相容性。一根一根地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线。”
亲人的联系是无法割断的,身上流淌着一样的血脉,你是杀人犯的弟弟,这样的标签便会跟随你一辈子。
人是社会的一员,你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会给予社会带来一定影响,或好或坏。
所以我们都得活的小心翼翼,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买单。不仅仅是你自己,包括你的家人都需要为你买单。
这就是现实!
我不喜欢这种歧视的存在,但是歧视这件事情好像就是人性的黑暗面,有点摆脱不掉。
5
想起最喜欢的诗人顾城的一首诗,放在这里应该挺应景的。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只愿这个社会不要太过残忍
愿亲爱的你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公众号:四有四分之一。一个爱读书、追求自律的滑板旋风少女。喜欢我就关注我,一起来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