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教育,各种公众号,网络大咖、公共知识分子,首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打,然后呢?然后就会觉得恐惧,我们过去被如此教育的方式不再符合时代精神了,我们要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就需要温和而坚定的育儿。但总是很容易做的变形和走样,就像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太过温和,就样出了完全不听话的熊孩子;太过严厉,又害怕孩子幼小的心灵收到伤害。
育儿其实就是育己,我们在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童年修复的过程。小时候的缺憾,可能会不自觉的在孩子身上补齐或是制造相同的缺憾。
就拿我自己举例,我小时候物质匮乏,什么零食、玩具都是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有,自己内心无比的渴望。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给孩子买了无数的玩具、绘本,其实就是在满足我自己内心的匮乏。
再比如说对孩子犯错误反应。小朋友总是将东西扔的乱七八糟,我第一反应就是“我都说过多少次了,还是不听,搞得我还要来替她擦屁股”。这种心态和我妈妈对我说的话简直是一模一样。
其实,在对于孩子犯错误方面,其实是我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在观念上,只有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才有可能在错误中学习。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犯错就应该被数落、被责罚。那么孩子会认为错误只有被你发现才是错误,如果你没有发现,那么她反而觉得从中获得了与你之间“战争”的胜利,容易养成孩子撒谎的习惯。
再则,如果什么错误都不能犯,小孩子可能会小心翼翼,什么都不敢尝试。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对于从小就被各种琐碎而细致规则约束的孩子,他们会感觉被压抑和限制,等到青春期,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的叛逆和反抗,也会学会对别人指定规则。
其次,我犯得另一个错误就是,对于孩子的错误,应该孩子自己承担自己错误的自然后果。如果像我那样,孩子将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我一边指责一边收拾,一则我剥夺了她体验自然后果的机会——下回找不到玩具以及乌七八糟的环境;而来她会认为自己被责骂了,已经为她乱扔玩具付出了代价了。并且,认为妈妈是哥烦人精以及自己可以不用负责,反正有人帮忙。
那么,如何改变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呢?首先需要及时指出和制止,比如我会告诉她如果你再这样放玩具,那么现在就不能再玩玩具了;其次,与她一起制定规则,每次玩完之后都要收起来,并放在固定的位置;最后,在她每次做的时候都不吝啬鼓励,任何负面的暗示都会强化不良的行为,而言之有物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加强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去苛求孩子比我们做的更好。
总的来说,少讲道理,少絮叨,多使用启发式提问,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正向言行,让孩子从内心开始自主的去改善自己的言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