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里的神经线纵横交错,有管运动的,有管嗅觉的、有管味觉的......那么它是怎么思考的呢?思考的成功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思考都可能失败。
我们看到一只四条腿的猫,你的大脑里马上会调出猫的信息,四条腿、浑身毛绒绒的,有尾巴,这就是根据你的长期记忆,调取你大脑里原有的信息来分辨猫的特征。如果你看到了一只狗,狗的外形也符合大脑的认知结构,当你认为这也是猫时,这只猫却发出了“汪汪”的叫声,于是你发现眼前的这个动物它不是猫,这时你就需要调整原来的认知,噢,不是四条腿、有尾巴,毛绒绒的都是猫,大脑的图式发生了新的增长,原来还要判断它的叫声,发出“喵喵”声音的是猫,发出“汪汪”声音的是狗。通过新的外来的认知信息,你工作记忆对猫的信息进行了有效地思考、分析,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图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思维挑战,让他们的知识活起来,老师就需要提出有效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制的,超出学生的认知界限,他回答问题就会产生困难。如果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孩子的大脑里装入了过量的知识,他的工作记忆空间就超载了,他记不住,思考就会有困难。
如何让问题变得有趣?通常的办法就是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相关”,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学起来肯定既有趣又轻松啊!如果学生不具备某方面的背景知识,那么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只会昙花一现。如老师做了一个杯底朝天水不流的试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得很仔细,也很有兴趣,学生上台来操作时也体验到了这个实验的神奇。做完实验后,当老师问学生: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一张纸可以托起一杯水的重量?如果 你不具备物理方面的知识,又没有学过大气压强,你可能想不到这一层,因为你的长期记忆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一味地问,学生可能会沉默,这样就冷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无效了。
这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改进我们的做法。一是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二是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分层作业,现在“双减”就是提倡减负提质,作业变成基础作业和选做作业,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吃得饱。三是改变速度。课堂上要懂得“换档”。当学生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法,换一种方式进入课堂,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牵引回来。四是坚持记日记。解决问题 能给人带来快乐,但问题的难度要恰到好处。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控制。
总而言之,要想让人的大脑轻松、高效地思考,一定要具备四个条件: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这四方面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思维会像琴弦一样拨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