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当父母不用考证就能上岗,不过我觉得也不全是啊,你看,市面上的育儿类书籍层出不穷,考证谈不上,但是获取相关的知识还是唾手可得的。
最近闺蜜和她伴侣计划要生孩子,也是谈到了育儿的问题,我说我这个单身人士是给不出任何建议的,不过我可以先看一些相关的书,以后可以分享交流的,闺蜜笑我这个是剑走偏锋。我想说不定可以迸出不一样的火花呢。
说干就干。一拿到《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就开始读起来。

本书作者是布拉夫曼博士,他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间已经超过了50年,这本书就是他多年的经验总结。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里面作者跟我们总结了三个部分:孩子的情绪无法被父母理解时,他们的表现;父母应该如何理解孩子的苦恼;先处理孩子的感受,才能成为成熟的父母。

一、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理解,他们会有各式各样的症状
自从开放二胎以来,网络上常常看到一些宝妈在求救的帖子,有的说后悔生二胎,因为照顾不过来;但是更多的是那种问如何处理大宝的情绪的。
比如大宝会欺负小宝,掐他的脸或者吃的东西要跟小宝一样等等的表现,其实就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被剥夺了,因而做出这些行为来获取大人的关注。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为“同胞竞争”。
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温迪的小女孩,在自己的弟弟出生后,开始偷东西,并且还持续自慰。由于温迪的父母都会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在妈妈跟温迪交流了之后,温迪就不再偷东西了。
至于自慰的问题,温迪的父母利用布拉夫曼博士的解读:温迪可能是想拉长自己的阴蒂,以获得跟弟弟一样的宠爱。这个症状在两个星期后也停止了。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是这么跟温迪说的:“你把自己的感觉告诉我,可能比你偷东西给自己惹上麻烦好得多。”这个就是作者布拉夫曼博士一再强调的:先处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情绪处理了,实际上把问题也一同解决了。

二、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
书中有个例子——害怕独自睡觉的孩子亨利,这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他爷爷去世之后,就不敢一个人睡觉,每天都要去他妈妈的房间,看到妈妈在的话就要睡到妈妈身边,如果不在,他就要去他哥哥的房间,以此获得安全感。
通过亨利的画与交谈,布拉夫曼博士判断出亨利的这种行为是对于事物的恐惧。他给亨利的妈妈两个建议,一是只要亨利独自睡觉就可以获得一些奖励;二是停止每天半夜去检查孩子的房间。
因为这种过度的爱会给孩子一个信号:真的会遇到危险并且需要这些保护。
亨利的妈妈听从作者的建议并照做,亨利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个看起来只是睡眠的问题,只要我们耐心去观察,就可以发现引发孩子焦虑情绪的真正原因,处理好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处理好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渴望被理解的需求,真正成为成熟的父母
杰里米是个三岁半的孩子,便秘的问题持续了一年半。他原来的排便习惯是一天1-2次,后来为了获得家人的关注,他拒绝排便,比如说在他爸爸要上班不能跟他们一起去度假的时候。拒绝排便成为了杰里米操纵父母的手段。
这种行为心理学是这么解释的:害怕被抛弃,通过把粪便留在体内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布拉夫曼博士通过对杰里米的画解读出他内心的恐惧——有怪兽在体内制造混乱之后,建议杰里米的妈妈让孩子把排便当成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每天定时去厕所,让排便系统形成规律。
作者的这个建议也是为了让杰里米的妈妈认识到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帮助孩子,而是作为父母的自己就可以做到。事实证明,杰里米的排便问题真的顺利解决了。

布拉夫曼博士告诉我们:
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愿意聆听和理解,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感受。
就像杰里米的妈妈一样,她只需要把没有排便看成是杰里米身体的运作方式,而不是需要某种特别的安慰,那么杰里米也不会继续出现这种操纵大人的行为。
孩子的不开心只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只有通过这些行为方式进行解读、理解并优先去处理,在看到孩子反馈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只有这样良性循环下去,才能真正成为成熟的父母。这才是《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所教给我们的与孩子相处的健康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