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爱丘山

作者: 许青栀 | 来源:发表于2017-08-27 17:10 被阅读0次

第一次“看见”陶渊明是因为那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小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自己的天性就是热爱自然。最古朴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既无矫情也无矫饰,像春风化雨般慢慢渗入读者心里,正如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我觉得他将“自然”提升到了一种“美”的境界。

陶渊明一生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他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的自然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所以就必须通过泯去后天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这样诗意的阐述了自己归隐的理由,就好像他的避世不仅仅是一种超越和回归,更是一种命运的必然,是“不忘初心”。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目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也不想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那就姑且欣然隐居避世。即便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无疑是归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是他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这样的思想觉悟,使千百年来遭遇挫折,仕途不顺的仕子们对陶渊明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陶渊明成为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

我想,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一个自我安慰的符号。许多人在对官场产生厌恶之情的时候就找到陶渊明,渴望发掘出新的人生意义。就连苏东坡也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可见不为五斗米折腰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了,他是一个士大夫抒发生命情志的一个载体,是一片不断被世人耕种的精神高地。

可是也有很多人,当他们在谈到陶渊明的时候,他们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向往恬淡自然的田园隐居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摆脱不了世俗的困扰,又或者说是没有勇气挣脱现世的桎梏。很多士大夫觉得官场是一个牢笼,困住了原本清静安逸的心,束缚住了洒脱率真的“本我”。但我认为其实不是这样,这个所谓的牢笼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不是物质的,而是内心的;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的。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陶渊明的“心无形役”,心是自己的,而形也是自己的,所以牢笼即是自身,不用逃脱,而是超越。自己解放自己,这是不难的,“复返得自然”,只要恢复自我本性,“自然”得境界就达到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得干扰,心与山水草木融为一体,身体与自然合二为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很多时候,我们真的要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遵从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文章

  •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性本爱丘山

    出差的路上看了《小森林》这部日剧,本来是冲着清新的风景和美食而来,不曾想它于我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 刚一开始,市子...

  • 性本爱丘山

    学习国画,可以先从某家某派入手,对固定画派或风格进行深入体会,有了实践经验后,再推而广之,推移到其他的名家之作上,...

  • 性本爱丘山

    读李山的《回归》 回归 对天底下的村镇 老人 孩子 鸟兽 房舍 树木 街巷 河流 庄稼 独有的婚丧嫁娶 方言 ...

  • 性本爱丘山

    昨天一路奔波,回上海,可心心念念复旦那满园春色。八年多,单单这个园子给了我太多美好回忆。手机里、电脑里,存了园子春...

  • 性本爱丘山

    这个季节,这个园子满眼绿色,种植着辣椒、芝麻、茄子、西红柿、无花果、苹果、梨、桃子的园子,静静地躺在在里口山的脚下...

  • 性本爱丘山

    第一次“看见”陶渊明是因为那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小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自己的天性就是热爱自然。最古朴的...

  • 性本爱丘山

    小时候我家在一个小村庄,屋后有一片竹林,我也没什么小伙伴,要么比我大要么比我小,所以除了上学以外,其他时...

  • 性本爱丘山

    从幼儿园开始,儿子就喜欢画画。至今已坚持学画七八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从来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学画的脚步。他...

  • 性本爱丘山

    回归家乡,很单纯的想法是寻求空气清新之地,有处自己可以自由活动的田园,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精。也许是读书的潜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性本爱丘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fi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