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好时光,唯书与成长
若问带娃的宝妈孩子三周岁以前是怎么度过每一个节日的,熊孩子各有不同,宝妈的回答却是相同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抑郁之情溢于言表,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是啊,曾几何时,我因读书而欢乐、而悲伤,侃侃而谈,自信满满。于是我为了自己、家庭和孩子于2017年初,开始重新拿起书本,繁忙的工作及带娃之余,我开始了自我疗愈之路。
图书的来源为自行购买、图书馆借阅及向同事借阅,偶有电子阅读,体裁内容不限,主要是小说类、心理疗愈及交流技巧类、自传类散文、亲子教育类,自娱自乐,汲取书籍中我最需要的营养,自我成长。
小说类的我读了如下作品,可以说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急需的养分。
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在光怪陆离的环境描写中,我看到一个人超越传统的对爱的坚持与追求,虽不能苟同书中人物的选择与生活态度,但却给予理解。
克里斯汀·汉娜的《萤火虫小巷》是我读过的仅有的一本将友谊描写的超越亲情与爱情的作品。两个性格迥异、家庭教育大相径庭的女孩子,相互理解,共同成长,让人可叹可敬。
曹文轩的《草房子》让我认识了调皮而善良的桑桑、高傲而勇于成长的杜小康、倔强而渴望爱与理解的秦大奶奶、内向善良的纸月等。蒋一轮与白雀的恋爱,青涩而美好,满是遗憾又不乏真实。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中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知道在那充满战火的地狱之国,身份低微的哈桑仍有完美的灵魂,亦使我坚信,每个人都需自我救赎。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使我了解自我封闭的可怕及自我放纵的不可取。
雷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使我明白冷漠和寡言定会将爱掩藏,对一个家庭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要相信,爱一直存在,我们要学会表达。安静、坚定地做一件简单的事,不断反思与改变是多么的了不起。
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让我明白精神食粮的力量。书店的主人因书店而收养一名可爱的弃婴,因书与挚爱结缘,相守一生。
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中关于主人公母亲突然去世后的描写震撼了我。许久不回家的主人公得知噩耗后归家,入眼的一切都是孤单的。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个刷牙杯……这刺痛了我的双眼,提醒我时时关怀不在身边的老人。
小说类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抛开他巧妙地情节设计,我想用“善意满满”来形容这本书。浪矢爷爷利用自己开杂货店的便利,为大家提供烦恼咨询,小孩子的玩笑他也从不懈怠、空白的咨询信他也认真回复、意识到自己的答案可能给咨询者带来厄运,心生愧疚,至死不休,于是有了时空转换的情节。令我欣慰的是所有的咨询者都有所得,并延续了浪矢爷爷的善意,永不停歇,暖人至深。
心理疗愈和交流技巧类我读了如下作品:
通过阅读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我心温柔,自由力量》等书籍,我明白了我所遇到的问题皆源于我个人而非他人。我明白了心想事成的前提是给予与感恩,我原谅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沉溺消极,而是我明白了所有问题都将成为我生命中的彩蛋,是帮助我重获新生的力量之源。
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让我明白了观察、体会、感受、请求、倾听及爱自己的重要性,使我掌握了基于爱的沟通和生活方式。
自传类散文阅读作品如下:
读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我认识了挚爱丈夫,可爱能干,红颜薄命的芸娘。未出阁的小芸娘为未婚夫藏食是那样娇羞可爱;丈夫与友人出游,芸娘设法煮茶烹食,想法之周到,杯盘之精致,让我惊叹不已,贤德之外更不乏生活的情趣,得女如此,夫复何求?难怪有人将芸娘称为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女子。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使我了解了什么是宽容,并学会了选择性记忆生活。杨绛和钱钟书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种种灾难可想而知,但在她的文字中绝少对时代、社会、他人的诘难,记录下来的都是一家三口温馨的生活场面。于是我有了送给爱人和孩子最好的礼物。2017年3月8日我开始着手写《我们四个》,记录四口之家的小感动和小确幸。
亲子教育类作品我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它让我及时发现了孩子饱含诗意的语言,现记录如下:
关于幸福
作者:芫芫(一周十一个月) 妈妈
芫芫,你幸福吗?
幸福!
你为什么幸福啊?
妈妈抱着我,我就幸福。
那妈妈幸福吗?
幸福!
妈妈为什么幸福啊?
妈妈抱着芫芫,妈妈就幸福。
这一年我还读了《骆驼祥子》、《基督山伯爵》等中外名著,除去它们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价值,我本人不太认可,虽给予理解,但始终坚信无奈的沉沦和报复的快感永远不会是生命的主旋律!
在过去的日子,感谢这些书籍的陪伴;感恩家人、朋友为我的无私付出;感谢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新年伊始,我仍愿坚信:不负好时光,唯书与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