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被放大的苦难
活着是一种状态,有喜有悲,通常更多的则是悲喜参半。但读完余华的《活着》感觉全是悲苦,实在是太悲了,太苦了,悲苦之外还带有一种不适感!
回溯《活着》这本书,作者写了福贵一生的发展进程,由兴盛到衰败,但不像大多数故事都是跌岩起伏,悲喜交加。而余华这本书的故事则是步步紧跌,一天比一天差,一年不如一年,一个灾难紧跟着下一个灾难,中间几乎没有间歇,整个人生被接二连三的灾难步步紧逼,连缓神的余地都没有。
先是主人公福贵自己赌博输光了家产,家境从此一落千丈,从地主轮落成了住茅草屋的佃户,接着父亲因打击过重,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父亲走后母亲也因身体不适相继离他们而去。此时只剩下福贵,家珍,和他们的大女儿凤霞。
家珍还身怀有孕,胎儿生出时是个男孩取名叫有庆,有庆的到来组成了一个四口之家。在两个孩子成长的时期,因生活不当,凤霞发大烧,留下了后遗症成了聋哑儿童。这当时并没有引起重大的悲痛感,没想到儿子有庆十二岁的时候,不幸因输血过多,死在了医院里,这次打击如同晴天霹雳,使本来身体就虚弱的家珍从此久病不起。
转眼到了凤霞出嫁的年龄,凤霞嫁给了一个偏头,在凤霞生儿子苦根的时候,不幸又一次紧随而来,凤霞出血过多死在了产房里。凤霞的离开给久病床上的家珍致命的一击,家珍也随即离开了人世。剩下福贵一人与女婿二喜和外孙子苦根一起相依为命。
可是好景不长女婿二喜在一次劳动的时候竟意外身亡,从此苦根就只能跟着福贵一人了,这时福贵的生活更不如从前了,他与苦根艰难的度日。福贵本想着总算是留住了香火。福贵对苦根是小心照顾,百般呵护,没想到在苦根七岁的那年,福贵因疼惜外孙子,给他吃多了煮豌豆,苦根被豆子给撑死了。
就是这样《活着》是一部纯由苦难堆积起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不幸都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在小说里没有提到过福贵的半点好景。这着实让人感觉压的有点喘不过气。
回想《平凡的世界》路遥也在里面写到了灾害带给家庭的不幸,不一样的是路遥笔下的灾难是分散开来的,分散到了不同的家庭当中。
路遥,写孙少平家里的穷困;写田福堂一家失去女儿晓霞的悲痛;写李向前出意外失去了双腿;写惠英一家在煤矿工作的丈夫被砸在了矿里。而除此之外路遥更多的是写欢乐和其余一些平常的琐事。
路遥的这种写法就让人感觉很轻快。本来“活着”就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有欢喜有悲伤,而悲痛的部分在常规的生活中其实是占少数的,完全可以轻描淡写的代之。
可余华却浓墨重彩的表达了生活中的悲痛部分。还魔幻般的将这不幸都强加再了一个人身上,仿佛在打造超人。与题目“活着”略显偏颇,使得整个故事读下来有种不适感。
“活着”本是欢喜交加,有起有伏。既稀松平常,又掷地有声。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没有半点欢喜的事,全是由悲痛组建,而还能过的如此云淡风轻,这几乎不合常理。
福贵啊,福贵,你那不能叫 “活着”, 而称得上是 “超脱”,你是精灵,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是不会有如此的经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