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波博士讲中国画里的气韵生动的线,受益匪浅,再一次刷新了自己对美的边界的认识。
首先提到在学术上一定要有怀疑精神,万不可迷信,纵使在历史上已有定论的画作,也并非全都是好的,真画未必是好画,好画也未必是真画。要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不可人云亦云,盲目崇拜权威。
提到阎立本的步辇图,刘老师提出自己的疑点来,首先,初唐时期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的果敢肯定的线条,人物充满着健康之美,色彩简练概括。
而传为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人物特别是侍女单薄的身材,无力的线条,甚至通过勒紧脖子的细绳抬起的步辇,都值得怀疑,还有侍立的官员,五官中耳朵的位置及形状结构,都不像成熟画家的作品,存在着明显的错误之处,提出此种观点令人印象深刻,我心服口服。通过自己较高审美力的眼光,真伪绝对值得怀疑。
刘波老师跟随谢稚柳先生的夫人陈佩秋学习古画鉴定,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和判断力,学习到陈先生严谨的治学经验,始终保有一颗好学之心,随时填充不足的知识,因古代对墓室壁画和棺椁上面的线刻研究不多,陈先生似乎也见的很少线刻作品,所以当看到拓片时,不禁赞叹不已,补充了自己认识的不足。有一颗虚怀若谷的胸怀,终身都行走在进步的路上。
刘波教授
还提到马远的代表性作品《踏歌图》,看到上面无力的笔墨,和毫无生气的树木,我才开始怀疑真正是一代大画家马远的作品,的确是像老年大学的学画不久,漏洞百出的习作,上面的人物造型,也极其丑陋,没有一点名家圣手的作风。
所以老师教会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能力只能在平常更用心的学习中才会逐步把握和提高。可见,学习之路漫长而有意义。
还从古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得到灵感,以及中国书法中体现出来的气韵生动,还有中国古诗词中,对于感受的真实,而非现实中的实景表达,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真若饮甘泉一般令人浑身通泰,95年入南开大学受教育范曾先生,书画诗词并进,看来刘波老师是得真传的人。
考察和访问国内外百余所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迹。跟随陈佩秋先生研讨古代特别是宋元绘画鉴定鉴赏,渐入堂奥。对于佛教壁画、造像、棺椁线刻、墓葬壁画等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和积累,致力于中西美术的考察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