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2期“守”专题活动。】
周燕喜欢老物件,这个习惯源于外公对她的耳濡目染。
小时候,外公经常带她到古玩市场淘宝。外公家的房子才六十多平,有一半都用来装了外公淘来的老物件,从锅碗瓢盆到机械工具,从旧钞粮票到化石古籍。东西最多的时候,房间里根本转不开人,外婆经常故意打碎东西来抗议。
外公外婆去世后,周燕常独自一人来古玩市场淘旧书,看热闹。
这天,她东瞧西望,忽然在一个摊位上看到一本很旧的水墨绘本。绘本没有经过修整装裱,但原生态的仿宣质感,古朴的味道,让她一下就心动了。只犹豫了一秒,她就花去身上仅有的300块钱,买下了绘本。
回到家,她告诉妈妈:“我想学外公收破烂儿。”
妈妈正在炒菜,听到这话,手里的锅铲“嘡”地碰到了锅沿儿,背对着她,沉默了几秒钟,“嗯”了一声。
周燕拿着妈妈资助的钱在老城区古玩街后面租了一间仓库,跑完工商税务,就把摊子支了起来。征得舅舅同意,她把外公外婆留下的老房子里的那些老物件全部搜罗过来,摆进了仓库。凭着这些家当和她自己存的一些书,居然填满了半个仓库。
平时,她守在仓库里整理清洁物品,做标签,拍照片,做宣传册,周末就带上几件自以为吸睛的老物件儿,去古玩市场练摊。她还印了名片,有人过来看东西,就发一张。
营业的第一个月,她只卖出了一本碑文拓本,收入300块。
买主是一位来自唐山的老先生,他告诉她,在唐山大地震中,他的家人全部遇难,他因为在单位值班,捡回了一条命。他买她的拓本,只是因为他一翻开拓本,就看到了女儿名字里的一个字。
老先生蹲在摊位旁边跟她讲这些经历的时候,恍惚间,她似乎看到她手里的老物件都活了过来,似乎每一件都在向她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她倏地明白,这些灰扑扑的旧东西里有生命,有过往,有人情味,这是再昂贵的新物品都无法替代的。以前,她跟着外公逛古玩市场,淘旧货,只是觉得好玩,并不懂得这些老物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而现在,她突然找到了做老物件这行的意义。
但接下来的日子,令她没想到的是,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夏天,一遇到下大雨,仓库的屋顶就漏水,她找工人维修了好几次也没找到漏点。怕打湿老物件,她只好在货品上面盖了塑料布,还在重灾区放了塑料桶。这样每逢下雨天,她就守在仓库里,撑着伞坐在小板凳上,听雨滴落在桶里的声音,惬意又迷茫。
最难捱的是冬天。最低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20多度,仓库里面和外面的温度基本持平。她舍不得钱交取暖费,只花一百多块钱买了个小太阳,那小小的一片温暖对身处仓库的她来说,其实就是个心理安慰,她常常能看见自己呼出的气瞬间变成了白雾。
开业半年多了,她的营业收入几乎为零。生意没做起来,她堆放老物件的仓库倒是被小偷光顾了两次。先是丢了五只铜墨盒,接着又丢了不少化石。那几只墨盒算得上她的镇店之宝。她报了警,警察查了监控,但没有抓到贼。
接连的两次失窃,让一穷二白的她心痛得想哭。
担心再次被偷,她干脆晚上也不回家睡了。她就在仓库搭了个地铺,下面铺上泡沫塑料,上面放了木板和褥子。地铺很潮,经常有小虫子光顾,才睡了不到一个星期,她全身上下就起了一层红疙瘩,又痛又痒。
因为一直不营利,亲戚朋友们的议论开始在她耳边嗡嗡作响。逢年过节,家人聚会,长辈们在饭桌上纷纷指责她年纪轻轻守着这些破烂,不知上进,不务正业,说她妈养了个赔钱货。
舅舅也私下找到她,抱怨道:“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你妈受的苦够多了,你就让她省省心,把这破店关了,找个正式班儿,过正常人的日子。”
她没有说话。舅舅叹口气,走了。
周燕决定开辟副业供养理想。
她租的仓库紧邻居民区,由于居民区被古玩街拦住了,距离菜市场比较远,而居民区里老年人居多,平常买菜很不方便,她便在仓库门口支了个菜摊。
每天凌晨三点,她都开着她妈的电动三轮车去批菜。星光中,车灯在夜幕下划出一道弧线。批发市场一开门,人群蜂拥着往里挤,她被人流裹挟着进了市场。鸡蛋、蔬菜,她拼尽力气一箱箱往车上搬,菜店老板一边抱怨她批得太少,一边又热心提醒她,“下次带男朋友过来,你一个小姑娘,不适合来这种地方。”
她也不再被动等着生意上门,而是跟同行学着下乡去收旧货。下乡的时候,她会带上必备工具:放大镜、广告牌和录音喇叭。一开始,她不懂行情,收货的价钱比别人高很多,后来她找到了窍门,东西一堆一堆的收,普通的挂二手网站,有价值的东西进仓库。
就这样,在和生活的拉扯中,她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她的菜摊一摆就是三年多,直到后期主业忙了,没时间再去批发蔬菜了。她的老物件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每天都能卖出去几十件像样的东西。但和老物件相处久了,有些东西她是舍不得出手的,对于个别偏爱的物件,她甚至给它们起了名字。在她心里,它们早已成了她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