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想要做个人系统这件事情,是因为自己比较懒,希望自己遇到一些重复发生的事件的时候,可以由系统来完成,而把自己解放出来,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又回顾了《原则》这本书,在书里面,有个关键的比喻——“机器”。
我们有一个目标,通过我们的行动,最后得到一个结果,当中的一系列行动达利欧把这叫“机器”。

达利欧说,“我的终极目标,是创建一部运转的极好的机器,我只需在一旁坐看美好的事情发生。”
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动作,这个不断运转的机器,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打造他呢?
作为一个机器,它肯定有自己的结构,为了启动它,你需要前期投入,其次,机器总有不灵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它,剩下的就等着他给你带来复利。
所以今天就从这三个角度来展开,如何设计一个机器,如何推动这个机器的运行,以及如何去优化你的机器。
如何设计一个机器?
如果人是一个大机器,里面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机器,知识管理的系统作为例子。
发现问题并设定目标
我们常常需要去学习,面对新知识这个情况,其实是重复出现的。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事情我们就可以考虑把这件事做成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去思考怎么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
当你意识到“ 我的知识需要管理 ”的时候,你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开始建立系统了。
我去开始搭建系统的时候,就是想要有一个体系,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吸收我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学习之后真的去做一些行动,然后真正去改变我的生活。
梳理流程并补充规则
第三步是梳理流程,待会讲到第二部分流程化的时候会带着大家一起来画,
我分析了学习的整个流程,需要经过输入整理还有输出这三个基本步骤,才能帮助我们去内化知识,这是一个大的框架。

有了大的框架并不完整,知识也有不同的类别,看书听课这些输入端都是不一样的,文字,音频视频处理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知识管理是个大的系统,下面会有很多子系统,解决具体的知识问题,比如读书系统,课程学习系统,碎片化学习的系统。
下面我们就拿读书这个子系统来讨论一下,选书和找书和读书相当于输入端。

这样看起来已经很全面了是吧?但同样是读书,读小说还有读工具类的书,整理和输出的内容也是完全不同的,还是可以进一步去规范的。我们可以为这个系统不断地补充一些规则。
持续行动和优化
建立好框架和规则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去实践啦,比如你可以设定自己每天读一本书,然后按照这个流程来做,我们一边行动一边调整。
可能你一开始看书给自己设定的规则是做详细的笔记的然后分享出来,然后你会发现,哦!原来跟朋友交流这样的输出会更好。当然一切的优化都是为了你的效果,为了你前面所说的提高自己的内化程度来进行优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