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人总说我们挑食?”
“因为,他们只买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啊。”
两个小屁孩的日常对话,那么在这个故事里,到底谁错了?
你还以为“批评使人进步?”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批评你,是因为关心你,是为了你进步,为了你能做得更好啊!
不好意思最近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有研究表明:批评,不但无法使人进步,还有可能会妨碍人的进步。
我倒不觉得这么大张旗鼓举证研究才能说服你这件事。
你不妨回想一下那个在青春叛逆时期还在读书的自己,当面对家长的批评的时候,最终有多少真正进入了你的脑海里?因为我们称之为“唠叨”后主动屏蔽最后还是自己爱干嘛干嘛去了吧?
可是当我们自己长大了,成为别人的伴侣,成为别人的家长时,就像失意一般,开始了一种生命的迷之循环。
因为长大了成熟了,自己站在评判者的位置就以为能洞察一切看清一切了?
《哈佛商业评论》中说,人在评判他人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特质效应”,就是更多体现的其实是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对方的特性。
那么,你就这么有信心你的评估系统是最客观的,是不会失真的吗?
还有一种“学习理论”认为对方如果缺乏某种技能,我指出来了就可以让他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总没毛病吧?
是的,在你这里完全没毛病。但问题就会出现在对方。
《哈佛商业评论》中表明,当一个人在被批评欠缺哪些技能时,大脑会认为遇到了威胁。开始启用“战逃”模式,这种状态下大脑会抑制神经回路,缩小大脑活跃区域之关注“逃生”,别的一概不管。那么这种状态下,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其实不是逃生机制,也会第一时间爆发情绪的逆反心理,凭什么你都对我就错?
那么我就只能放任不管了?可对方真是我在意的人啊!
当然,《哈佛商业评论》不会是如此不负责任的媒体(捂脸笑)。我们当然需要探讨接下来的解决方案。
看完记得去实践,不然你这篇就等于白看了哦!
这个解决方案叫“探索现在,过去和未来”谈话法:
探索现在:停止在对方出错的时候,不停地批评对方的表现,相反,要在对方取得好成果的时候,停下来,梳理对方做得对的地方。所以,这里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其实最近对待孩子的鼓励教育上就是如此。当然你不能只会夸“你棒棒哒!”而是越具体越好地告诉他,你看到他做了什么,你的感想是怎样的,你认为哪里做的好。这样才切实能帮到对方。
神奇的地方是,你也可以在别人夸你的时候来追问下缘由和感受,这样梳理出自己做事情的更有效方法:)
回溯过去:你可以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让对方探索过去。
“你过去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呢?”
从而帮助对方回忆过往的经验,感受和当时的处理办法。其实是第一点的增强版。
转向未来:学会不要问“为什么“。或者又开始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做?“ nonono!又是你对了?
试着多问“做什么” “你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以这样的方式来促使对方作出具体的行动。
是的,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我们时高高在上的感觉,可我们在评判别人时却忘了总带上各种主观色彩。
若我们是在批评的环境中成长的小孩,我们也要把这件事情传递下去吗?
做到看似简单的公式化的解决方案真的很难,但因为它给了我们另一种和亲密的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是不是值得那么一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