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座高楼的高度?”
思考一下,你再往下读。
答:“其实啊,物理老师那里早就有了唯一的正确答案,就是比较楼顶和楼底的气压读数,按照公式一算就有结果了。”
但是就只有这一个方法了吗?
不是的。读完今天的文章,我想你一定能得到更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启发,想到更多简单实用的好方法。
资源思维
“老板,这个项目我搞不定了,除非加派人手和资金。”
“想要提升销量,就必须增加营销投入。”
“想改善恋爱关系,你得多给她买礼物。”
每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是不是太习惯遵循这样的逻辑了:拥有更多资源=得到好的结果。
这种“共识”性的规则给了我们一种谜之安心。好像只有我们拥有越多,才能做成越多的事。
作为社会科学家,十多年来,索南沙因一直研究是什么让某些组织或个人持续成功的。他研究过来自制造业金融业、食品业和医疗业等各行各业的高管、企业家和工人。结果发现:对待资源的态度和使用资源的方式,对于个人的职场成功、生活满足以及组织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
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总是高估获取资源的重要性,放弃了对自己已有资源的利用。也就是说,一旦你满脑子都是“外物”,你可能会拿到很多根本不需要的资源,而忽视了自己手中已有资源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啤酒公司竞争非常激烈。小企业想要生存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被竞争对手收购;要么通过合并实现迅速扩张。迪克家的鹰牌啤酒厂就是其中一家小公司。和别人的做法不同,迪克打出了文化牌,他充分挖掘了公司“历史悠久”这个资源,打造了“美国最古老啤酒厂”的美名,一举成功。
因此,不管做人还是做事,我们不要盯着别人手里的东西不放,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要充分利用它。
替代思维
大多数人日常做事都习惯用“工程设计法”。
啥意思呢?
简单讲,当你需要把一个钉子钉在墙里时,就会主动寻找锤子。
“准备锤子”这个想法就是工程设计。但这也是问题所在,如果你的手边没有锤子呢?你是要到五金店买一个很少用到的锤子,还是找个别的东西替代锤子呢?
如果把这套理论引申到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我们已经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寻找合适的工具上,而不是把钉子钉进墙里这件事情上。
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就可能感觉非常别扭;如果别人的工具比我们的好,我们不仅会郁闷,还会因为自己的工具不如人,就自认为做不好这件事。
但这其实都是思考单一的表现,要想转换思维,我们就得从认知习惯入手。
假设咱们不去找那些“必要”的工具,而是强迫自己充分利用身边的东西,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能轻松解决。身边没有锤子,石头、菜刀把、板凳腿等有分量、有密度、不易损坏,或者轻微损坏也没啥大不了的东西,是不是都能用于钉钉子呢?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同的限制因素,包括时间、金钱、知识、技术、人脉等。如果你总是带着“缺口”思维看待事物,那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我们要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人,不只是盯着限制和约束。总之,你要考虑的是:我该如何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把这件事做成?
迁移思维
经典电视剧《百战天龙》的主人公安格斯·马盖是一名特工。他曾用回形针阻止过炸弹爆炸,用机油把毛玻璃变成透视窗。总之,他能在缺少专门工具的情况下,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巧妙地解决各种难题。
他的迁移思维就非常突出。
可是,我们虽然也积攒了不少使用物品的方法,但这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摆脱“功能固定”的惯性思维。
而培养延展视野,就是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
大多数之所以看不到物品的独特价值和用途,是因为他们觉得每种东西的具体用途是固定的。比如:回形针就是用来固定纸的、竞争对手就是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饮水机只能用于喝水。
想要物尽其用,你就一定要学会“嫁接”物品的用途。就像:回形针可以用来缝合伤口、做装饰物、戳开手机电话卡槽;竞争对手可以让我们保持警惕,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用饮水机煮火锅的那个女孩,早就成了大网红。
所以,不要用死板的眼光看待你周围的物品,用笔写下你觉得它可能的用途,越多越好,这样你才能灵活思考,不再为了获取更多,而失去了自己本来拥有的力量。
写在最后。你还记得文章一开始的问题吗?如果不懂那个物理公式,你还能怎么通过气压计来测量楼高呢?这里推荐两个其它方法:1.在气压计上拴根绳子,从楼顶把绳子放到街面水平高度,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2.把气压计送给物业管理员,让他告诉你这栋楼的高度。
用好你的大脑,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这道题你一定有更多解法,把你的思考写在留言区吧。
3%专注思考和成长的人都关注了@安叔读书 点关注,猛成长。
参考: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学会提问 : 批判性思维指南》
《走出思维的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