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现在的教育有两种,1.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地跑几十里,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是让学生自己回来恐怕还是不能。2.如一去不坐车,不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包管还能回来的。”
我想这两种形式正好可以对应于载行式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中间就是带领学生学习。
的确,我在想不要说让第一个学生自己走回来,即便是再拉回来然后让他再原路重复一次都是很困难的。
但是倘若提前告诉他,带他一程或一来回的目的是让他能够自己重复效果就会好一点。
再精细一点,如果提前对整段路程进行周密研究,对过程中出现的十字路口、上下坡、岔路口等学生容易走错的路以及重点路标、标志性建筑等能给学生正确指导的路提前进行要求,学生在坐车途中或有所长进。
联系我们的教学,每天上课过程中,如果只是自顾自的讲,讲的感动自己,那对学生的效果确是无异于那位拉车车夫的。
而提前指明需要学生进行重复就好比告诉了学生考核方法,而这一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其实基本是熟悉的,比如考试科目学生是知道自己课后需要重复的,而非考试科目就是学生不需要重复而是重在体验的。
再反思一下我们的考试科目中,其实也并非说有知识点都需要学生重复,其中有一部分也是需要学生体验即可的,因此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效果又会提升。这就好比我们每节课前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发现,在漫长的旅途中,并非要记住每一步要怎么走,每一个脚印要怎么迈下去,只有关键的转折点需要十分注意,而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可以欣赏旅途的风景,发发自己在哪里还见过如此美景的感慨的。而这样的学习也无疑会变得生动有趣,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再来想想第二种形式,学生自己行路,虽然自己比较辛苦,但是所有的困难都是自己发现的,每当通过警察的帮助找到正确的路时都会很有成就感,在这样的成就感中学生就会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我想这就好比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法,对于一个新知识进行探索时,学生首先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此时学生通过求助的方式解决问题,此时的问题解决是主动吸取,并非被动接受的,吸取的效果和效率势必都高于被动接受。
综上所述,让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帮助然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效率要高一些。但事实上,学生在发现问题环节却往往存在不配合的情况,据我观察,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愿意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然后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而未经训练的学生却更愿意让“车夫拉着自己走”,即使车夫给他指路后让他自己走,他依然会懒于行动,只觉“车夫”迟早会拉自己走,自己没必要亲自为之。
长此以往,就会有很多学生提出“我能听懂,就是不会做题”,这是肯定的呀,只会坐车的人何以能自己开车呢?
所以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更愿意被引导而不是不带领,甚至是被载着走。
首先,学生都是有惰性的,所以自学任务不能一开始就过多、过难,而应具体、可行、能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让学生在一开始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并非只有打击。
其次,不姑息懒人。在合理任务下发后,要求学生必须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坚决不允许等着被载的人存在,适当的带可以因问题的难易调整。
最后,重在坚持。化载行为带领最终为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一下子接受,所以对于暂时不能接受的学生要做适当的思想工作和奖惩处理。引导势必需学生自行解决一定问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进度比较慢,但是用损失速率换取质量在长期来看一定是划算的,千万不要追求简单粗暴的表面高效。
20190505读书有感,不当之处还望指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