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这半年,我被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收获了什么?
最近这半年,我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不是傻啊。
先不说我的回答,来看看古典老师的书《跃迁》里,有一个这样的解读:极致的聪明是善良。或者说,善良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个人真正对他人好,就是聪明。因为跨越一个大的时间节点,时间放长远点来看,其实收获最大的人,是自己。
对的人,对的环境,去付出,去学习与成长,更纯粹。这是我所理解的方式。
利他是更好的利己,诚然。
2018年上半年过去了,回顾这半年,我走过的路,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形容。
一、见自己
初生牛犊,似无所不知,无所畏惧
2017年3月,我加入小灶,年末,小灶结营了,我看到了读书营的招募。
我犹豫了两秒钟,决定来报名。主要原因是我担心自己不申请会后悔。对于可能会后悔的事,我一向不干。于是1月,我跟奕晴报名来了读书营,已经在小灶学习一年的经历,让我心生笃定。
在读书营内测期,通过申请,我在2连做指导员。刚开始看到新的读书营模式有点慌,全新之旅,无数知识,无数书单,每天读的书各式各样,感觉学也学不玩,没有尽头,心中一片乱麻。
但很快,随着梳理,深入了解后,便觉得没有什么困难的。相反,还玩得不亦乐乎。做了几个活动后,慢慢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我做营内活动的主持;带着评审组的成员做每日推优;审核逐字稿;在采访周做小助手,筛选话题,做一些文章的编撰工作。每天看书,写感悟分享出去,觉得自己得心应手。
那时,奕晴曾说:小白,你一个指导员,做什么小助手啊。
我答:谁说指导员就不能做小助手了。
我得意于自己的尝试,从技术的角度,解读自己做的事,似乎见到了那个无所不知的自己。
见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见了自己的应变与强大。我知道了自己可以做什么,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但事实很打脸,如果没有后来的突然,也许我的思维,永远将停留在做一件事情上,限制自己,只见自己。
二、见天地
能力边缘,如井底之蛙,心生惶惶
内测期只有22天,很快读书营正式开始招募了。2018年1月,奕晴问我:小白,你做五连连长,有没有问题?我愣了两秒答:暂时没有。
因为没有看到自身局限,更因为我不想后悔,我就这样应了。
一个小时后,当天接下随机分配的名单,按着本能一件件做。先和分配来的指导员们商量细节,讨论迎新方案。安排四个职能小组的招募,一切有条不紊地前进。
接着,奕晴开始分配名单到五连来,一拔,二拔,三拔,看着连队的人越来越多,行业高手越来越多,我开始惶然。怎么带领这么多人,精力不够怎么办?不够牛逼怎么办?
我看《活法》,把猫叔公号上写的六项精进变成我的手机壁纸。
【剽悍读书营成长记录】修心: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对,已经答应的事,不能因为自我怀疑而放弃,先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
开始着手搭建连队框架,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但五连都是宝啊,有才的人这么多,我们可以一起打造一个更好的五连呀。
从3月份开始,规划整个连队一年的活动及安排,问了许多人,私聊了许多老铁,常常为了两个不同的建议想了又想,从方案的1.0版,到2.0版,再到3.0版,再到行动过程中的调整,一步步走。
从3月清单主题营,到4月四个主题周:采访周、微分享周、复盘周、链接周,再到5月精读主题营,到6月链接组启动。一路做,一路改,我相信问题总是有的,所有方案不可能100%无误,但可以慢慢调整。
和老铁们聊得越多,越深知自己的浅薄。我无数次站在十字路口问自己:你的能力,会不会无法承担?
大晶老师说的那句话在我脑海里出现:能力不够,责任来凑。
很好的一句话。那就去实践。
我深知对这里有责任,从我答应下来的那一刻起。每一次活动,我都尽力出现,我想告诉大家,不要慌,不要怕,我去年3月刚进社群时和大家是一样的。这里站着的,不过是比你们早一点进入社群的学姐而已。
于是一步步走,不敢懈怠。
奕晴说:你不牛逼,怎么带领老铁前行。
深以为然。
我思考怎么让五连更好,也思考怎么让自己更好。我问奕晴,我的局限是什么。奕晴说我的沟通不好。我想想,非常对。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太直接,太强势的人,面对别人不善的语气,会直接怼回去。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知道自己的局限,于是去买了沟通的书来看,《关键对话》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说话的魅力》更是变成了床边读物。
在与几位潜水老铁私聊的过程中,得知他们无法坚持写,是因为觉得很枯燥,也很没有意思。我想,怎么让工作更有趣呢?我开始看《游戏改变世界》,用游戏的方式交付,希望能带来欢乐。
我看《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许多许多遍,我自己不能垮掉,在传递能量时,想办法增加自己的能量。
怎么让一个团队更好?工作时的经验拿来用、向牛人请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被我拿来一步步运用,把《华为工作法》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坐下来,手里拿着《运营之光》……
牛牛姐说:要拔高一个角度看问题。
我做一年计划方案,用黄金思维圈,why-how-what,从why开始,找准事情的本质,问自己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以及能达到什么效果,如何调整;用六顶思考帽,从六个方向出发;用头脑风暴,先想出20个离奇的点子,再追问自己可行性,与管理员们商议……
我每天都思考3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是对的事吗?怎么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他人?
不够,不够,远远不够,天地之大,我之渺小,事情之多,时间有限,想做100%,最后只得80%,我不停地告诉自己:
把目标瞄准星星,射中一只鹰,总比把目标喵准鹰,却射中石头要好得多。
接触的活动越来越复杂,涉及的人越来越多,各种限制越来越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时候内心开始慢慢平静,开始看见天地之广,也看见天地之远。我想,我不是万能的,没有我,太阳正常升起。但只要我曾经做过的某一件事,对一个人有帮助,那就是值得的。
见天地,我开始顺应改变,开始懂得柔和,开始不停留在解决问题的技术范畴。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认识到自身局限,努力向外突围,在自己的能力边缘不断挣扎,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
慢慢便懂得了谦卑。
三、见众生
低下头来,像大树扎根,枝叶四展
与越来越多的老铁们沟通,听他们的困惑,听他们的建议,听他们的迷茫,我开始明白,之于迷障,身处其中者,难以自拔,局外者也难以理解。
我开始思考,也许不是应该站得更高更远来看待问题,而是低下头来,走出天地的牢笼,去看见众生。
去看见他们的苦,看见他们的难,看见他们的无措,然后,把我所有的经验,回馈给他们,教给他们,启发他们。
我开始懂得了卑微,站在一个更低的角度,以同理心,去答疑解惑。我开始思考更好的方式,用他人能懂的方式,分享,用自己知道的方式,传播。而这时,我才知道,以教为学,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升华和提炼。
不管是在管理组做分享,还是在群里分享我的故事,还是在与老铁私聊中,开始低下头,分享,真正去实践“分”且“享”,希望自己不仅能做到传播知识,分享经验,也要以一种快乐的方式一起体验,一起成长。因为成长很重要,开心也很重要。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知道前路必定多坎坷,但那又如何,阵痛过后,必定是新生。
而2018年上半年,我在剽悍读书营,收获了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不同的方式,收获了爱与成长,知道了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帮助别人得到了什么。
我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天地,众生,也会在属于自己的轨迹里,尽力而为。
最后,以一句话与观者共勉:哪有什么巅峰,我们不过是登山人罢了。










网友评论
谢谢小君,我呀,每一天都觉得过去的自己是个傻子,然后每一天都觉得,今天的自己是如此无知。
谢谢希希的点赞,看到你喽。也感谢前行的路上,一直都有你在。🌷
我刚才也看了你的复盘,也觉得特别特别棒。
每个活动公告,即使只有寥寥几字,却是你们经过N个版本的锤炼的结果,感谢你为五连的付出,辛苦了,连长!😘
小小白老师的剽悍经历与你的拼,你的肯干,你的无私利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你是我的目标,当然你的冰雪聪明我永远学不到,我就学你的勤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