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段维老师
一、诗律的关键点
1.诗的格式
诗的格式只有四种:
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
以五言诗为例,四种格式的起句分别是: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过去一些老先生靠背诵来硬记诗的格式。其实大可不必。完全可以先找出规律,然后像推导数学公式一样轻松推演。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掌握诗的“起”与“收”以及相对、相粘、相错的规律。
仄起还是平起,看起句的第二个字。因为五言诗的起句第一个字有时应平或仄,而七言诗的首句的第一字则平仄不拘,但第二字的平仄是绝对分明的。仄收还是平收只需看起句的尾字就行了。
2.双平双仄基本元素
五言诗可分成平平、仄仄和一个单平或仄的组合。我们把这四个基本元素称作“步”,由“音”组成“步”,再由“步”组成“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两组四种:第一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是双平步,后面的双仄步与单平步互调。第二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是双仄步,后面的双平步与单仄步互调。我们注意到,每句开头的第一个步,一定是双音步(双平或双仄)。
3.相对、相粘、相错
相对是指每联上下句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
相粘是说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的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同;
相错则是对粘对规则的补充。
比如,“仄仄仄平平”,按对的规则下句应为“平平平仄仄”,但为了押韵则要把前一个单音步与后一个双音步互调一下,变作“平平仄仄平”,这就是相错。“平平仄仄平”,按照相粘的规则,应为“平平仄仄平”,但第三句不押韵,则要最后一个单音步与前一个双仄步互调一下,变作“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平仄”。其余举一反三,可以无限地推演下去。
4.折腰体
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绝句的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联系紧密,意脉不断。律诗的失粘情况更复杂些,有首联与颔联失粘的,有颈联与尾联失粘的。举我的一首七律中颔联与颈联失粘的例子:
金正日逝世(折腰体)(宽韵)
段维
一生忧节未忧贫,舞袖低昂息战尘。
合纵连横逃百劫,安邦治国倚三军。
核里乾坤云水卷,屿边唇齿胆肝焚。
国体由来当自主,多情强欲指迷津。
折腰一般只在一个位置使用就行了,比如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或者第五句与第四句失粘,或者第六句与第五句失粘。不要多处失粘。不然就弄得支离破碎了。
5.阳关曲
有人把折腰体也称作“阳关体”,这有些误解。“阳关体”之称,似借自唐代《阳关曲》。《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属唐教坊曲名,现存最早歌辞的作者是王维,原题《送元二使安西》,词云: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调格式为七言绝句,二三句之间也失粘,与折腰体的绝句颇为类似。但是,折腰体诗与《阳关曲》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前者是诗,只适于长吟短诵;而后者是词,有特定的格律要求,且可以付诸弦管,应节而歌。《钦定词谱》卷一对此调订谱如下: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我们再看一个折腰体的绝句:
挽彭德怀元帅
杨启宇
铁马金戈百战余,苍凉晚景月同孤。
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
回到前述诗的格式推导上面。在推导过程中,句中某些数位的字是可平可仄的,有些平声字需要两两连用,但在某些位置又不能三平连用等等。如何判断呢?这就涉及“孤平”、“三平调”、“平头”与“拗救”的概念。
6.孤平
什么是孤平呢?传统的说法是,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细究起来,这种说法不可靠。比如七言的“仄(或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按“一三五不论”,就可变成“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而此句式第三字“平”是不可变易的。如果改成“仄”声字,就变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了,除开韵脚平声字外,尽管还有两个平声字,但由于缺少相连的两个平声字,故仍然犯了孤平。因此,避免孤平是指诗句中至少要有两个平声字连在一起,即我们所说的“双平步”。例如:
送友人西上
刘长卿
羁心不自解,有别会沾衣。
春草连天积,五陵远客归。
十年经转战,几处便芳菲。
想见函关路,行人去亦稀。
“五陵远客归”句是孤平,本来“五”字应平而仄,“远”字换作平声可以拗救的,现在没救。那么“羁心不自解”算不算孤平呢?它是“平平仄仄仄”,我觉得它是三仄尾,不算孤平。如果改成“仄平仄仄仄”,那肯定是孤平了。
7.三平调
“三平调”也称平尾,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是平声相连。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如果按照传统的“一三五不论”的说法,第五字的仄可以变成平声,那就形成了三平调。这在近体诗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例如:
竹枝词
顾况
帝子梧苍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8.平头
平头是前人总结的诗之“八病”之一。上下两句的第一、第二两字同声,不仅仅是平声,同声用上去入也是。这里“平头”的“平”字,是说声调相同的意思,不是单指平声的平。如:
芳时淑气清,
提壶台上倾。
这两句的芳、提,都是平声;
时、壶,也都是平声。这就叫犯平头了。
还有一种更严格的说法,即并不是说必须每句的前两字声调相同,才叫犯病;只要前两字有一字如此,也叫平头病。比如:
残朱犹暧暧,
余粉尚霏霏。
“暧暧”(ài ):这里指迷蒙隐约貌。霏霏:泛指浓密盛多。
句中的“残”和“余”就是同声调,皆平。这个是不必遵守的。
个人觉得连续三句的第一字同声也算平头。这样的句子诵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之感,应当尽量避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