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者也可以分为不同流派,那安野光雅一定是最最最让人嫉妒的体验派。
安野光雅一生步履不停,画笔不辍,对待读书更是如此。对于心爱的书,光是读远远不够,安野非得要身体力行地走一遭。喜爱《三国志》就要亲自踏遍魏蜀吴三国故地,于是有了《绘本三国志》,痴迷安徒生的《即兴诗人》就一定要去意大利领略书中的南欧风光,于是就有了《诗人的意大利之旅》。也许是太爱《即兴诗人》,《诗人的意大利之旅》和安野其他的半散文半绘本的作品略有不同。安野每到一处书中提到的地方就画一幅,但文字部分大多是《即兴诗人》的原文引读,安野自己的感想和评论比起其他作品要少得多。于是读《诗人的意大利之旅》就像是借着安野的双眼和脚步,沉浸式地阅读《即兴诗人》。这于我而言是天大的好事,因为我将安野视为纸面上的老朋友,比起文字,我更愿意与安野通过画面对话。


作家用文字表达自己,画家则用笔墨。安野是个率性的人,要画黄河就非要用黄河的泥土上色不可,我对安野的偏爱也有这率性的因素。他的情感、体会、思考、天真都如实地放进了画里,因此安野的画是可以“阅读”的,而我在读他的画时总是忍不住“自作多情”。水彩是安野光雅的招牌特征,但他的画风极为多变。在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时,画风也会根据内容做调整:《奇妙国》系列精致怪诞,《绿山墙的安妮》如安妮一样粗线条而天真率性,《狐说格林童话》则融合了日本版画的风格。即便了解他多变的风格,《诗人的意大利之旅》风格之多样还是让我大为惊喜。他笔下的意大利,有时悲悯,有时恬静,有时雀跃,有时天真无邪。我想,安野的这趟意大利之旅一定感受颇为丰富,内心体验有着重重的变化、起伏、波澜。安野走到不同的地方就会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自己的画作,仿佛他的画笔也会入乡随俗。他画三国志时,满纸都是浓郁的东方写意之味。而画意大利的风光时,则把西方美术的光影明暗、纵深关系、细节处理用柔美烂漫的水彩体现出来。尤其是《叹息桥》,让人颇为惊喜。粗略一看是安野典型的水彩风格,低饱和度的柔软色块勾勒出景色的轮廓和骨肉,恬静温柔。但隔天再看又觉得写实得像是西方画家的作品,仔细琢磨才发觉是在细节处下了功夫,仔细描绘了叹息桥的五官细节,才给读者一种熟悉又特别的观感。


《威尼斯狂欢节》和《狂欢节的赛马》用色少有的鲜艳明快,有浓郁的欧洲童话的风格。尤其是《威尼斯狂欢节》还带着爱伦坡的气质。

而且在《诗人的意大利之旅》中,安野的画作把自成一派的中西交融发挥到了极致。安野的风格交融是互为骨肉的。《叹息桥》和《庞贝》都是用东方的画法实践西方的风格,而《那不勒斯》是用西方的景色体现东方的韵味。

而对待相似的景物,安野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有时换一种笔触就是不同的风格。画草地和树木,有时只用色块晕染,有时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风的痕迹,有时精雕细琢用水彩也能体现出草地毛茸茸的质感。风格的不断变换让每翻开一页都变成一场惊喜,或许这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读书人留给另一个最幸福的读书人的极致浪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