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而是一场以爱为底色、以耐心为佐料的“慢烹饪”。当我看着儿子伏在桌前,与那些复杂的乘法算式“搏斗”时,我愈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时区,而家长的智慧,恰在于看见并守护这份独特的节奏。
昨天,儿子第一次挑战多位数乘法,五道题错了四道。看着他作业本上红叉与潦草字迹交织的画面,我心中并非没有波澜。曾几何时,“正确率”是我评判他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尺,我甚至会下意识地将他与其他孩子比较——“别人家孩子怎么一学就会”。但那一刻,我俯身看向他,看到的是他紧抿的嘴唇、握着笔微微颤抖的手,那是一个孩子在陌生知识面前努力试探却屡屡受挫的模样。我忽然明白,比起冰冷的“对”与“错”,此刻他更需要的是接纳与鼓励。所以,我没有指责,没有要求他立刻改错,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今天做了五道题,已经很有勇气啦,妈妈看到你在认真算。”他抬起头,眼里的沮丧散去一些,小声说了句“嗯”,又低下头继续和那些数字“较劲”。
今天,儿子主动拿出练习本,又做了五道题。这一次,五道题只错了一道。看着作业本上那四个工整的对勾,我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但我知道,比起急于夸赞“正确率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强化他做题的积极性。于是,我笑着对他说:“哇,妈妈发现你做题的速度变快了好多!刚才看你写的时候,笔都像在纸上‘跑’起来了,特别专注。”他的眼睛瞬间亮了,小胸脯挺了挺,带着一丝骄傲说:“我今天算的时候,心里想着要快点,所以就没停。”
我之所以选择只表扬他的速度,而非过度聚焦于错误,是因为我深知“兴趣与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过早地用“改错”“纠错”去压制他,很容易让他在反复的否定中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本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也需要时间去扎根、抽枝。而家长的“不埋怨”“不苛责”,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温润的阳光。
我始终相信,“量变会引发质变”。当孩子在没有压力、充满支持的环境中,愿意去接触、去练习,随着做题数量的积累,他对知识的理解会逐渐加深,正确率自然会稳步提升。就像儿子,从昨天错四道,到今天错一道,这本身就是“量”的积累带来的“质”的萌芽。他在一次次提笔计算中,悄然熟悉了数字的组合规律,摸索到了计算的小窍门,而这些,远比一次考试的满分更珍贵,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通过实践获得的成长体验。
做一个“有心”的家长,不是要成为孩子学习的“监工”,而是要成为他成长路上的“同行者”。我们要学会透过那些错题,看到孩子背后的努力;要懂得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无声的陪伴与温暖的肯定;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能力。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我们用耐心与爱,为孩子点亮对学习的热情之灯,他自然会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稳步前行,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这个等待与见证的过程,于家长而言,也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