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D493: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工具。得到人才,国家的分

《资治通鉴》D493: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工具。得到人才,国家的分

作者: 拉闲散闷轻煮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5-10-17 08:35 被阅读0次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9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一卷-18

人微言不轻

以前的南昌尉梅福上书说:“从前,汉高祖接纳善言,唯恐不及,顺从谏言像转动的圆,听取建言,不求本人一定有才能,奖励功劳,不追究其平素行为。

陈平出身亡命之徒而能成为重要的谋臣;韩信被提拔于行伍之中,拜为上将。

因此天下人才云集归汉,争献奇策,合天下人智慧,集天下人威力,因此攻秦取楚如拿起羽毛,捡起路上的东西。

孝武皇帝好听忠言极谏,喜欢听毫无保留的真话,封爵不必等待孝廉、茂才;颁赏也不须非有显功。

因此天下平民各自磨砺意志,来到京城贡献才能的人,不可胜数。

汉朝得到贤才,以此时最盛。假使孝武皇帝能听信采用这些人的计策,升平景象马上可以到来。

当时连年征战,积尸暴骨,胡人越人称心快意,因而淮南王刘安乘机反叛。

他的企图之所以没有成功,反而使密谋泄露出去的原因,就是因为众多贤能的人才都汇聚于朝廷,造成他手下大臣势力孤弱,因此就没人敢附和服从他们的阴谋了。

如今,百姓窥视国家的空隙,趁机造反的,有蜀郡之人。

山阳亡命之徒苏令的团伙,践踏捣毁名都大郡,寻找党羽,搜索追随附和之人而毫无逃跑藏匿的心思,这都是因为轻视大臣,无所畏惧和顾忌。

国家的权力变轻了,匹夫也想跟朝廷争衡【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工具。得到人才,国家的分量就重;失去人才,国家的分量就轻【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有关国家大事的讨论,不是我这个茅草一样轻微的人所应当谈论的,但我深怕有朝一日身上沾着野草,尸体与士兵们混埋在一起,因而屡次上书求见,但都没批准。

我听说齐桓公之时,有人进献九九算术,齐桓公不因事小而不见,想因此引出更重要的建议。

现在我所谈的,并非仅仅是九九算术那样的小事,陛下三次拒绝我,正是天下人才不来的原因。

如今陛下想网罗人才,人民有上书求见的,就应当让他们到尚书那里,问他们有什么建议,若有可采纳的,赏给升斗微薄俸禄的官职,赐予一束丝帛的奖赏。

若能如此,则天下有才能的贤士就一舒怨气,倾吐忠言,皇上可以天天听到好的谋略,把天下治理得有条有理,国内外的局势,就会灿然可观了。”

感思:梅福的上书展现了汉代一位基层官员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其言论被《资治通鉴》收录,正是因其深刻揭示了人才政策与政权稳定的内在联系。

梅福是西汉末年的南昌县尉,出身儒生,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闻名。

他生活在成帝、哀帝时期,当时外戚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梅福多次上书批判时政,甚至预见到王莽篡权的风险,曾直言“王氏代汉”之兆。

他晚年弃官隐居,传说成仙,后世有“梅仙”之称。其政治主张体现了儒法结合的务实精神:既强调道德教化,又重视制度效能。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梅福的上书直指政权存亡的关键:人才流动与政权合法性的关系。

他通过对比高祖、武帝的开放用人,如重用陈平、韩信,与当下人才受阻的现状,论证了“得士者重,失士者轻”的历史规律。

这与《资治通鉴》强调“用人决定治乱”的主线高度契合。

梅福将民间叛乱,如蜀郡起义、苏令团伙与朝廷轻视人才直接关联,指出“匹夫争衡”的本质是中央权威流失,即“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

这种将基层动荡与顶层设计相联系的分析,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危机预警的范式。

书中以齐桓公纳“九九算术”的小事为例,倡导统治者应降低建言门槛。

这种“以小引大”的劝谏艺术,正是司马光所推崇的“仁君纳谏”与“忠臣进言”的理想互动模式。

梅福在历史中只是一个微末小吏,但他的思考穿透了时代。

《资治通鉴》收录此文,正是要提醒后世:权力的稳固不在于压制分歧,而在于能否将反对者转化为建设者,将民间智慧转化为治理资源

梅福的这篇上书因其深刻的政治洞见、对核心问题的剖析以及所体现的士人风骨,成为了《资治通鉴》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注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D493: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工具。得到人才,国家的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fa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