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成为作家》02:做一个“性格分离”的“变态”

《成为作家》02:做一个“性格分离”的“变态”

作者: 竹子蔷薇 | 来源:发表于2016-09-24 21:13 被阅读354次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竹子蔷薇

​我们都喜欢伪装。

在不熟的人面前彬彬有礼,在亲密的人面前滔滔不绝。

没有谁性格内向。

话语不多,只是因为还不够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刷存在感,打电话、聚餐,发朋友圈,我们想展现出自己希望展现的那一面,隐藏不想被人发现的另一面。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实的、沉稳的、深思熟虑的,另一个是自我的、热情的、冲动的,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不停的角逐和较劲。

我们总是在寻求一种完美的人格,用一种人格去压抑另一种,却忽略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写作者,具有双重人格是一种幸运。正是这种性格,让你对自我对世界保持着敏感而童真的赤城,又有着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循规蹈矩的人总是在埋头走路,天才则会神思飞扬。

今天为大家领读的章节是《成为作家》这本书中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关于“作家是什么样的人”、“表里不一的好处”,“插曲:关于听从建议”。

作为国内第一套系统引进国外创意写作书系中的一本,与一些技巧性质的书相比,这本书旨在:教会一个新手通过技艺来掌握那些天生的作家与生俱来的本领的过程。

毕竟天才可遇不可求,凡尘中的你我,大都没有那么幸运,可以得到上天的垂帘。但是,通过掌握天才的思维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我们也会走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经过笔者整理认为,这三章主要可以重点理解三个方面的问题。

01.认知自我的两种性格

在大众心中,但凡艺术家和作家,都是有些波西米亚风的、是敏感费解的、是带些神经质和异想天开的。

事实却相反,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更富于同情心,更勤奋努力,更严格地约束自己的品行,鲜少需要世间的怜悯。

当一个人变得情绪化和乱发脾气,说明他的个性有了偏差、要误入一种歧途,而且这种状态会极大的耗费一个人的精力和情绪。

真正的创作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存孩童般的天真和敏感,同时,还具有成熟、没有偏见、温和以及公正的品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分离成两个人,一个人是毫无灵感的、普通平常的、讲求实际的,要忍受生活的压力,看起来充满了美德,能够聪明的评判是非,超然外物;

另一个是敏感的、热情的、有偏爱的、憎恨分明的,但是不会说出来,不会表现在现实世界里。

根据“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做梦、口误、笔误、微表情等,都是大脑中潜在原因引起的,只是常常被有意识的伪装了而已。

对于写作者来所,意识可以协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符合大众的标准,伪装成一种正常的存在,应付生活中的琐碎和人际的繁琐;

无意识帮助我们保持敏感、童真,捕捉每一个很小却深深触动我们的画面、场景、言语和事物。

02. 学会把自己藏起来

小的时候,我们都很直接,我们会明确的表达出要这个不要那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想跟这个小朋友玩不理那个小朋友,我们清晰明白任性地表达诉求。

随着我们长大,明明很喜欢的人,会装作很不在意;明明很喜欢的礼物,会显得漫不经心;明明很想做的一件事情,要兼顾很多人的想法。

是的,我们学会了隐藏。

从意识层面上,这是一种保护,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自己保护无意识的那个自己。从而,既保证了无意识形态的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赤裸相对,完美连接,又避免了完全暴露在世俗之中,成为笑话和非主流。

当我们成为写作者,语言不再仅仅是聊天和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已经转化为一种媒介,转化为一种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对无意识进行控制,控制它对语言的无止境表达和提前透露。

无论是对于一个话题,还是构思的一个故事,如果已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以说话或者聊天的方式进行了表达,并且得到了反馈,无论这种反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当这个主题再次付诸文字,便有了一种炒现饭的感觉。

炒现饭的内容,只会越写越乏味,你的文字你的思想,很难有跳跃和生动的感觉。这种糟糕的感觉,会一次次的证明,过早的谈论你写作的主题和故事,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此时,需要用意识,控制你的无意识。

03. 慎重选择你的朋友和书籍

以文会友,是写作路上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圈子里面有那么几个人,大家一起进步,一起相约打卡写稿件,一起共读。

不久前看过一位作者写的关于人脉的文章,大意是写作后认识很多圈子里的人,微信上一堆互相见过或没见过的作者。

然而,唯有在旗鼓相当、有合作可能的情况下,才会比较熟络。

中国人的阶级观,已经渗透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不是一个等级的人,除非别人特别nice,要不根本就不会带你玩,很多情况下,都是爱搭不搭。

这种所谓的朋友,会让你瞬间感到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看着他文章的阅读量,对比自己文章的凄凄惨惨戚戚,便很容易在你和大神之间,自动的认为有一道无法跨越的沟。

还有一种朋友,对你的文章大肆指责,你们写着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观点,但他却一遍一遍的激怒你。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些大致的相似,可是每个人写出来的感觉和反应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写作者对于素材的处理和重构,都带有自身明显的价值取向。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原本就该是一件好事,这种攻击还是要尽量敬而远之。

读书也一样。

书籍犹如友人,有些人的书,读上几页,会找到一种节奏的韵律感,所有的文字似乎都化作音符,在心中开始跳跃和歌唱;而有些作品,读完之后,整个人都会觉得很沮丧,全然没有写作的冲动和斗志。

比如我,每次感觉焦躁不安难以下笔的时候,都会翻阅季羡林的散文,言辞朴实真挚,一句一句都印在生活场景里,常常戳中心中的素材,唤起表达的欲望。

本能的远离那些会让你在写作中产生消极和懈怠情绪的朋友、书籍,是意识的自己在为无意识的自己服务。

意识的自己让无意识的自己处于一个舒适的、平和的状态,彼此交织,相互支持和安慰,使二者相结合的人格更加平衡、稳重、生机勃勃、思想深刻。

本文为竹子蔷薇第57篇原创。

竹子蔷薇,大学教书匠,简书推荐作者,荔枝FM主播,用书籍、故事、电影、心理学,写个人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为作家》02:做一个“性格分离”的“变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nx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