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我读《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系列读书笔记。
今天来看第二、三章:问题在于推销术、提供服务。
第二章开头,霍普金斯说,一个人要想准确地了解广告,或是学习它最基础的知识,必须从正确的概念开始。
概念等于认识,习得一个概念相当于向自己提问:“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不如试着问自己:“广告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读完这两章,我整理出以下答案:
广告,是纸面上的推销,它遵循推销术的基本原则,同时每条广告本身就应该是超级推销员。
广告,它不是娱乐作品,不会为了追求别人的掌声,而是直接诉求于行动。
霍普金斯说,要用推销员的标准而不是娱乐的标准衡量广告,因为广告不是写来取乐的。
1. 像一名推销员一样写广告
我对推销员的印象,停留在催你买课的健身教练、美发店的Tony老师......他们有口才,有毅力,善于制造紧迫感——让你赶紧下单。
事实上,读完这两章节后,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推销员”。
成功的推销员可能不是出众的演说家,没有出色的口才,但他们一定是朴实、诚恳的人——了解自己的顾客和产品。
霍普金斯还写到,只靠巧言很少能成为真正的好推销员,他们使顾客产生害怕失去主见的心理,让顾客怀疑有人想凭某种产品优势之外的东西向他们进行推销。
我在想,什么时候自己会拒绝一个人的推销?
就是从对方一直喋喋不休、不给思考时间、试图早一秒下单开始,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失去主见,似乎在听人摆布。
所以,每当自己在策划、创作广告时,应该想象自己正站在一名顾客面前。
如霍普金斯写到,在策划和准备广告时,心中要始终想着典型顾客,我写的主题和标题都要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做的任何事、任何动作要想着你在和顾客面对面交流。
这里用到“典型顾客”这个关键词,我用“有血有肉的顾客”去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
不是过去口中常说的“流量”,也不是一个个数据标签,就是活生生的人,然后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交流环境中。
这样,许多事情我就不会做了。
比如不会追求精巧、精美、高大上,得转好几个弯思考的创意。
想象顾客就是走在街上的路人,他很忙、在看手机,没时间听我废话。
我要做的,是说出他们感兴趣的话语。然后,绝不浪费一点时间,赶紧把全部信息说完,最后促使他们行动。
他们有需要,我们就继续沟通。如果没有需要,我转身离开,不浪费别人一点时间。
在制作广告上,有时会寻求一些奇形怪状、不同一般的东西,希望广告无论从风格到图片都与众不同。
霍普金斯说,你会要求一个推销员也这样吗?难道不是那些举止和穿着都很平常的人更能让人有深刻的印象吗?
答案肯定不会要求一个推销员也这样。
现实情况是,广告主通常希望有绝妙的创意,最好显得自己高大上。
我想起罗胖说的,“所谓高级感,就是一种理解门槛,你不懂,我就高级了。”
一名好的推销员,绝不会让对方想半天来猜自己的意思。
2. 广告是一种服务
好的推销员和坏的推销员,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是利我还是利他。
在第三章节,霍普金斯说广告是完全建立在服务基础上的。它们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信息,向使用者讲述产品的优点。
也许还提供试用品,或是替顾客支付第一次购买的开支,或是在征得顾客的同意后,给他们寄一些东西。这样顾客不需要任何代价,不必冒任何风险,就可以验证广告承诺的真伪。
利我是想着自己要弄得高大上,然后一定要把顾客拿下,最后保证自己的业绩。
利他是想着顾客需要什么,我一次性全给他,而且是用最简单的方式。
可以想象到,用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去创作广告会有多大的区别。
在《论语》中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努力做好自己的服务是耕耘,顾客选择是收获,我只有问自己的耕耘有没有到位,才有最后的收获,问收获是问不到的。
霍普金斯说,好的推销员不会只是叫喊某一品牌,他不会说:“买我的产品吧。”他会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展示他的服务,直到很自然地得到购买结果。
创作广告同样也遵循上述基本原则。
因此,写广告的时候,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正在与顾客交流。
网友评论